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习与性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习与性成Xiyuxingcheng

中国传统人性学说的命题。语出 《尚书·太甲上》: “伊尹者,兹乃不义,习与性成。”意谓长期的习惯会形成性格,即习惯成自然。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之进行了解释和发挥。他说:“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尚书引义卷三》。他指出:“习者人道”(《俟解》), “人道”即指 “人之独有”的“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特点。所以“习”不止是指习惯之“习”,或消极地接受环境习染之“习”,而是指人的学、知、行的能动活动过程。人性的形成和变化是与人的能动活动分不开的。人性的善恶,犹如古代善射者 “羿之巧”, 并非 “自性生,”而是 “习为巧”, 是由内正外直审几发虑之功”的结果。所以“性为最初之生理,而善与不善皆后之分途也”( 《四书训义》卷三十五)。意思是说,人生之初,受之于天的,不过是二气五行,人人都差不多,来到世上之后,形体感官品德都在不断形成中,人性也随之而成。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条件对人性形成有重要意义。有人能“自强不息,日乾夕阳”,择善去恶以养其性,性则曰善;相反,怠惰放任、纵欲无度,则性曰变恶。因而,对人性之形成,不能“听其自然,而要努力去培养。同时,又指出客观环境条件对人性成才也有重要影响。好的环境条件对培养善性有益;不好的环境条件,则容易诱人为恶。王夫之比较正确地解决了性与习的关系, 认为人性的形成是一个先天与后天、命与习相统一的过程,使中国古代人性论达到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形态。

习与性成

中国传统人性论命题。源于《尚书·太甲上》:“伊尹曰,兹乃不义,习与性成。”后王夫之释之为“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尚书引义》卷三)。提出“性为最初之生理,而善与不善皆后之分途也”(《四书训义》卷三十五),主要取决于人的学、知、行的能动活动,即后天之“习”。认为正是“习”之不同,决定了“人之性随习迁”,既会“成性之善”,又可“成性之恶”。因此“习性”才是现实形态的人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