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鼓吹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鼓吹乐

中国民间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重要乐种。最初以鼓、角、排箫、笳等乐器为主,曲目中常有歌词,可供歌唱。是汉魏以来,在宫廷、军府、宫府中于仪仗、军旅、宴飨时演奏。宋、元以后,鼓吹乐的合奏形式逐渐在民间发展,各种流派也经过职业、半职业艺人或寺院艺僧的创新,虽仍延用鼓吹之名,但已形成风格各异的新兴乐种。鼓吹乐与民间歌曲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汉代军乐中就有表现爱情和反对战争题材的民歌。

鼓吹乐

中国古代传统音乐中之一大类别。以各种击乐器和吹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在击乐器中,有鼓、铙、钲、拍板等; 在吹乐器中,则有箫、笛、笳、角及觱篥等。鼓吹乐所用乐器及演奏方式,多源于北方及西北各少数民族。而其演奏乐调,则多源于中原民间之流行歌曲。就其演奏形式及实际用途而论,最初可分为两大类。一是 “鼓吹”,所谓“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于朝会、宴享及道路仪仗。二是“横吹”,所谓“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于军中马上。鼓吹乐始兴于汉代。东汉宫廷音乐分为四大类,鼓吹乐即占其二。一称为“黄门鼓吹”,用于朝会、宴享及随驾出行之仪仗。所奏乐曲,有《鹿鸣》、《有所思》、《大置酒》、《承元气》等十三曲,又称为“食举乐”。一称为“短箫铙歌”,用于军中之凯乐。所奏有《朱鹭》、《思悲翁》、《上之回》、《战城南》、《巫山高》等二十二曲。魏晋以后,“短箫铙歌” 除作为凯乐外,更多的用于朝会等殿庭演奏,遂自成一系。如曹魏时,命缪袭用其旧曲调,填入新词,改名为《楚之平》、《战荥阳》、《获吕布》等十二曲; 孙吴亦命韦昭新制《炎精缺》、《汉之季》、《摅武师》等十二曲。晋代,傅元受命所作之《灵芝祥》、《宣受命》、《征辽东》、《文皇统百揆》、《金灵运》等二十二曲。南朝梁代沈约受命所作之《木纪谢》、《贤首山》、《汉东流》、《期运集》、《惟大梁》等十二曲,北朝之北齐亦作《水德谢》、《出山东》、《战韩陵》、《殄关陇》、《灭山胡》、《战芒山》等二十曲,北周所作之《征陇西》、《平窦泰》、《克沙苑》、《战河阴》、《拔江陵》等十五曲,皆为歌颂历朝帝王创业武功之重要鼓吹曲。演奏时,多伴以大合唱,庄严雄壮。横吹乐始由西域传入,汉武帝时,乐师李延年曾据之作 “新声二十八解”。魏晋时期,其曲亡佚,又有流行之横吹十曲,如《黄鹤》、《垄头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黄覃子》、《赤之杨》、《望行人》等即是。至隋唐时,鼓角横吹增至十五曲。曲名为《黄鹄吟》、《陇头吟》、《望行人》、《折杨柳》、《关山月》、《梅花落》、《长安道》、《洛阳道》、 《豪侠行》、 《古剑行》、 《紫骝马》、 《騘马》、《雨雪》、《刘生》、《洛阳公子行》等。而宫廷乐队之大、小横吹部,又备有《悲风》、《古明君》、《长乐声》、《跨鞍》等二十四曲,以供军乐之用。自宋代始,宫廷鼓吹乐已无“鼓吹” 与 “横吹” 之分部。鼓吹署(局)所辖之前后部鼓吹,合而用之。其他如随军番部大乐、钧容直、东西班乐,以及教坊之下的“鼓笛部”等,皆兼奏鼓吹乐。其用途,则与前朝大致相同。

鼓吹乐

西汉初期鼓吹乐在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流传,后来成为军乐、宴乐并应用于各种仪式中。宋代以前所使用的乐器是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到了宋金、元时期,唢呐传进中原,最初在军中的仪仗队使用,明代以后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鼓吹乐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古代称“鼓吹乐”,现代称 “吹鼓乐”(因以吹为主),演奏者则称为 “吹鼓手”。多用于婚丧喜庆中。
乐器以吹管乐器为主,有唢呐、笛、管子和笙。打击乐器有鼓、钹、锣、板。鼓吹乐大多流行在北方,如“山东鼓吹乐”、“辽南鼓吹乐” 及 “河北吹歌”,风格粗犷高亢、热烈豪放。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