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龟兹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龟兹乐隋、唐燕乐。《隋书·音乐志》:“《龟兹》者,起自吕光灭龟兹,因得其声。吕氏亡,其乐分散,后魏平中原,复获之。其声后多变易,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凡三部。”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其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答腊鼓、*毛员鼓、*都昙鼓、*鸡娄鼓、*腰鼓、*羯鼓、*贝、*铜拔等15种,为一部。乐工20人。《旧唐书·音乐志》: “《龟兹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袖,绯布袴。舞者四人,红抹额,绯袄,白袴帑,乌皮靴。”乐器与隋同。 062 龟兹乐见27056十部乐。 龟兹乐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晋朝时,吕光据凉州,灭龟兹国 (今新疆库本一带),遂得其乐。北魏灭西凉,该乐派遂传入中原。其后,又有曹婆罗门所擅之龟兹乐曲,祖孙相传,曹僧奴、曹妙达先后以此显名,盛于北齐。而北周武帝与突厥联姻,又得苏祗婆一系之龟兹乐。至隋代,遂形成龟兹乐之三大派系。一为 “西国龟兹”,二为 “齐朝龟兹”,三为 “土龟兹”。隋文帝创七部乐,炀帝立九部乐,皆为其中之一部。唐代之九部乐、十部乐,亦皆有之。该乐部有乐工二十人,所用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横笛、箫、觱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羯鼓、铜钹等十五种。所奏传统乐曲,有《善善摩尼》、《婆伽儿》、《小天》、《疏勒盐》等。隋炀帝时,又曾用其曲调造新歌,如《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觞》等,“辞极淫绮”,乐调则 “掩抑摧藏,哀音断绝”。唐代燕乐改为坐、立二部伎后,该乐派仍很盛行。如坐部伎所奏六曲中,即有《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寿乐》、《破阵乐》等四部,为龟兹乐曲。而原来龟兹、西凉、高昌、天竺、高丽、安国、康国诸部乐,皆归入于 “胡部”,并以龟兹乐为诸胡部乐之首。至宋代,教坊下设四部乐,即有龟兹一部。所奏乐曲,皆为双调,有《宇宙清》、《感皇恩》等曲。所用乐器,已较唐代为少,仅有觱篥、笛、羯鼓、腰鼓、楷鼓、鸡娄鼓、鞉鼓、拍极等。宋代以后,其乐渐衰。 龟兹乐龟兹国的音乐。东晋十六国时传入内地,在河西地区与秦声相结合,产生了西凉乐。到隋时,形成了3种龟兹乐。至唐朝,又成为十部伎之一。 龟兹乐古乐舞名。为隋代九部乐中重要的一部。四世纪中前秦吕光首传自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主要乐器有弦鸣乐器竖箜篌、五弦、琵琶,气鸣乐器笛、箫、笙、觱篥、贝,膜鸣乐器羯鼓、答腊鼓、腰鼓、鸡娄鼓、毛员鼓、都昙鼓,体鸣乐器铜钹等。音乐结构包括歌曲、舞曲和解曲(歌曲的结束),即由声乐曲、舞蹈曲和乐器曲三段组成。乐曲有善善摩尼、婆伽儿、小天、疏勒盐(艳)等,其内容以本地音乐为主,并吸收中国内地、波斯及印度的音乐。乐调用五商调即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演出的舞蹈有“破阵乐”、“万斯年”、“五万狮子”等。演时”脚弹指,撼头(移颈)、弄目(送盻)”,歌舞并举。见《隋书·音乐志》、杜佑《通典·乐二》、段安节《乐府杂录》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