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书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书院书院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有官办和私立两类。书院之名始于盛唐,初为官方修书、藏书、校书之所。唐玄宗开元六年 (718年),以乾元院为丽正修书院,后改称集贤殿书院。其主要任务是置学士,掌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并荐举贤才,向皇帝提供咨询。晚唐出现的私立书院,开始具有隐居读书、聚徒讲学的功能。较早的私人书院大概是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创立于四川遂宁的张九宗书院,比较著名的则是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衡州李宽所建的石鼓书院。唐末至五代,连年战乱,官学废毁,学者多择名山胜地为院址,创立书院或精舍,作为学术研究和聚徒讲授的场所,出现了以讲学为主的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如洛阳龙门书院,在后唐初年就已颇为著名。而且,在五代时,私立书院开始得到官方的认可与支持。如南唐升元四年 (940年),即就唐人李渤隐居读书的庐山白鹿洞遗址建为学馆,以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置田产,以供给诸生,时称为“庐山国学”。后唐清泰年间 (934~935年),进士庞式在嵩山嵩阳观聚徒讲学;后周时,经周世宗批准于此设太乙书院。宋初,官学甚少,学者纷纷创办书院,著名者有白鹿洞、应天府、岳麓、嵩阳等书院,世称为“北宋四大书院”。仁宗后,州县官学盛行,书院趋于低潮;南宋时,书院复兴,孝宗后,各地官员竞相创建书院,几乎遍布全国。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书院成为“南宋四大书院”。书院初多为民办学馆,后经朝廷敕额、赐田、奖书、委官,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机构,掌教者称山长、洞主或山主。书院设有学规,聘请学者讲学,学生分斋习读,书院供给宿舍、几案和廪膳,采用积分制考核成绩。宋代的一些著名书院往往是理学家或其他学者讲学之所,对宋学的发展与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大多数书院则是准备科举应试的场所。著名书院具有高等教育水平,一般书院则具有中等教育水平。元代各路、府、州均设有书院,变为官府所立。明初官学兴盛,书院衰落; 正德 (1506~1521年) 之后,书院渐兴,嘉靖年间 (1522~1566年),所建尤多。一类是讲会式书院,旨在讲求身心性命之学,以救官学只重科举应试,忽视伦理道德培养之弊,推动学术文化的繁荣与交流。一类是精艺式书院,目的在于弥补儒学在教育上的不足,所收大多为府、州、县学的生员,以培养科举入仕的人才。清初,为了防止士人群聚结党,以讲学为名干预朝政,不许各地创立书院。康熙时,始纷纷创建。雍正初,又曾改书院为义学;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下令赐银在各省设立书院,此后各府、州、县也竞相建立,作为准备科举应试的场所,以补学校之不及。清末行“新政”,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诏改书院为学堂,书院遂随着学制的改革及科举的废除而改为新的学校。 书院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书院名称始见于唐代,有官方创办和私人设置的两类。官办的书院原是官方修书、校书、藏书的场所,如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私人设置的书院是个人读书、讲学的场所,如江西吉水的皇寮书院,福建樟州的松州书院,江西德安县的义门书院,江西奉新县的梧桐书院等,都是由个人读书之所发展为讲学之地。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到五代末期才基本形成,到北宋才发展为较完备的书院制度。宋初书院发达,著名的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县(今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以及江苏江宁府的茅山书院。这此书院多在山林僻静处,一般是由私人稳居读书发展为置田建屋、聚书收徒,从事讲学活动。北宋初年兴起的书院,不久相继衰落。南宋兴办书院之风再起,是书院发展的极盛时期。据统计,宋代共建书院173所,其中南宋建的136所。书院在封建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几乎取代了官学而成为主要教育机关。朱熹对南宋书院的复兴起了重要作用。他于淳熙六年(1179年)和绍熙五年(1194年)先后兴复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亲自讲学,还拟订了《白鹿洞书院条规》,对书院的宗旨、为学之序以及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了系统、详细的规定,不仅为后世书院所依循,而且对封建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元明时代官方对书院控制加强,书院日渐官学化。元代在各路、州、府均设书院,受各级官府节制,明末封建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曾四毁书院。到了清代,书院完全官学化,数量甚大,但除了少数仍保留书院讲学传统外,多数同官学无大差别,成了准备应试科举的场所。清光绪27年(1901年)谕令所有书院改学堂,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书院有以下特点: 书院Shuyuan中国古代私人或官府所立的藏书、讲学、肆业之所。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六年(718)设丽正修书院(亦名丽正书院),十三年又改为集贤殿书院。置学士, 掌校刊, 整理 “古今之经籍”,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唐末书院也开始用以讲学。早期的私人书院有唐贞观九年(635)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贞元中,李渤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南唐时就其遗址建立学馆,以授生徒,称“庐山国学”,宋时改称“白鹿洞书院”。它与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岳麓书院号称宋代四大书院。书院多建在名山胜地,常有名人学者讲学其间,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亦议论时政,是地方教育中心。掌教者称山长、山主或洞主。元、明、清三代书院仍盛,为读书人准备科举的场所。清末改为学校。 书院始于中国唐代。开元六年(718年)设丽正修书院,十三年(725年)改称集贤殿书院。贞元中,李渤隐居于庐山白鹿洞读书,南唐李善道在此遗址建学馆,号曰“庐山国学”。宋改称白鹿洞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宋代书院大兴,北宋六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衡阳石鼓书院、长沙岳麓书院、登封嵩阳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江宁茅山书院。南宋时又有丽泽书院、象山书院等。不少学者来书院讲学。教学方法多为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以及教学与研习相结合等。书院曾名振一时,对学术与教育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后一直延续,但多数于清代成为科举考试的场所。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学堂。 书院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书院之名始于盛唐,初为官方藏书、校书之所。唐开元六年(718),始置丽正修书院,隶中书省。十三年,改名集贤殿书院,设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等。掌校刊经籍、搜求遗书、征辟贤才、辨明典章,并负责给皇帝讲解经典史籍。贞元中,李渤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五代南唐昇元中,就其遗址建学馆,教授生徒,称庐山国学。后周亦在太室山麓(在今河南登封)建太室书院。至此,书院遂成为藏书、读书和讲学的场所,学术研究的中心。至宋,书院大盛,庐山国学改名白鹿洞书院,太室书院改名嵩阳书院,尚有睢阳书院、岳麓书院,号为四大书院。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仁宗后,州学盛,书院日衰。南宋孝宗后,各地官员复竞相建书院,几遍及全国。书院遂成为地方教育中心,不少有名学者讲学其间。掌教者称山长或洞主。院有学规,学生分斋习读,书院供给宿舍、几案和一定食钱。成绩考核采取积分制。为统治者培养出不少人才,对后代教育制度亦产生很大影响。元代各路、州、府皆设,多为官府所立。明初书院不发展,正德年间,书院渐兴,嘉靖年间发展尤快。著名者有首善书院、东林书院。清初,鉴于明末东林之祸,限制修建书院。康熙时始有发展,至雍正十一年(1733)才下令在各省建立书院,从此书院大兴。京师及各省均设,以导进人才,补学校之所不及。此外,在圣贤名臣祠墓所在地,及人文繁盛之府、州、县也多建有书院。如邹县尼山书院、汶上县圣泽书院。对各书院均发帑金以资膏火,并命地方官加以稽查。很多书院成为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清末废科举,书院遂改为学校。 书院古代办学形式之一。清以前一般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多为民办,有的也得到官助,也有少数官办。四川最早者大约是唐贞元年间 (785年~805年) 设在今遂宁市 (一说在今中江县) 的张九宗书院,时仅系文人读书处。宋初书院,如在今盐亭县的东台书院、太元书院,其性质亦如此。北宋后期以后才演变成聚徒讲学的场所,具有了学校教育的性质。时著名者均为南宋时所建。如魏了翁建鹤山书院,在今蒲江县蒲江中学校内; 范政武(一作范正武或范仲武) 建北岩书院 (即钩深书院),在今涪陵市长江北岩; 高定子建同人书院,在今夹江县; 薛绂建玉渊书院 (一说为金渊书院),在今汉源县。此外南宋书院有名可考者尚有一二十处。元代较有名的书院有在今剑阁县的兼山书院,在今眉山市的东坡书院以及成都的石室书院、紫岩石院等。明代全国共有书院1239所,四川即占有99所 (一说为79所)。时大多数府、州皆有,仍多为民办。著名者如今长宁县文明书院、眉山县东坡书院、丰都县平山书院。但明代有四次全国性的官方毁书院活动,四川很多书院也未幸免。入清以后,书院得到最大发展。由于雍正十一年 (1733年) 朝廷诏令各省督抚必在省城建书院并各赐帑金千两充作经费,至乾隆时期 (1736年~1795年)四川书院达到394所 (一说为152所)。自此书院多属官办。如成都锦江书院 (亦设在文翁石室故址),从雍正十三年 (1735年) 起也奉旨领取国库金帑,供给师生灯火费,并由督抚学政延聘山长(院长),从而变成纯官办的教育机构。清代四川书院大多设于府、州、县城内,一般都置有学田或生息银两。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应考中举作准备,但仍多少保留着学术探讨的风气。特别是大城市的书院,如成都锦江书院、重庆渝州书院。四川书院还以藏书丰富享誉全国。如蒲江鹤山书院在南宋时藏书达10万卷,而宋初崇文馆国家藏书也不过8万余卷。清代成都的锦江书院、重庆渝州书院不仅是全省的两大学术中心,而且其书室也是全省最大的两座图书馆。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废科举,四川书院尚存者均改为学校。 书院清代在土属地方为科举考试所设立的一种学校。由土官及富商倡办。延聘有功名的人为书院山长。按月考试,有官试和师试。官试由州官命题;师试由山长命题。学生主要是官族、汉人和富商子弟。壮族农民子弟不属于耕官田服役交租者,也可以入学,并可报名应考。 书院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书院名称始于唐代。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等。南宋书院兴盛,元代则将书院官学化,明初由于国子监等官学的发达,书院处于沉寂状态,至嘉靖年间转盛,清代由官府设书院,多数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学校。书院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具有封建道德的知识分子。教学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还设有武学、医学。书院教学以自学为基础,由名家主持书院,使讲习、教师指导、自学相结合。各书院均有《学规》,其中以朱熹的 《白鹿洞书院学规》 影响最大。 书院明清之际学者王夫之撰。载《宋论》卷三。围绕明末张居正、魏忠贤禁毁书院事件,阐述了书院兴起的历史原因和作用,以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指出书院之兴,是由于太学不足以容士之秀者,而州县官学则衰而废弃,加之官办学校已为 “干禄之捷径”,有志之士不屑以此为学。故而北宋以来,鸿儒纷纷创办书院,聚徒讲学,时风为之一变。作者充分肯定书院的重要作用,激烈抨击张居正、魏忠贤禁毁书院之举,谓: “非妒贤病国之小人,谁忍为此戕贼仁义之峻法哉!”。 书院书院书院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书院名称始于唐代。著名的书院有: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正书院和象山书院等。南宋书院兴盛,元代则将书院盲学化,明初由于国子监等官学的发达,书院处于沉寂状态,至嘉靖年间转盛,清代由官府设书院,多数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学校。书院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具有封建道德的知识分子。教学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还设有武学、医学。书院教学以自学为基础,由名家主持书院,使讲习、教师指导、自学相结合。各书院均有 《学规》,其中以朱熹的 《白鹿洞书院学规》影响最大。 书院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其名始于718年唐朝设丽正修书院,后改名集贤殿书院,原为修书、校书、藏书之所。唐末,学者避居山林,营建书院之风渐起。宋初,以讲学为主的书院遂盛,涌现出著名的6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南宋随着理学的发展,书院渐成学派活动基地,知名学者讲学其间,大批弟子慕名而来。元明清三代,书院逐步走向官学化,受到政府控制。1901年光绪诏改书院为学堂,书院也不复存在。书院采用自由研习、相互辩难、聚众讲解等多种方法,形成了影响巨大的讲会制度。书院继承发展了古代私学传统,吸收禅林讲学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教育制度。 书院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始于唐代,初为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一些私人讲学之所,也称书院。宋初,由于连年战乱,官学失修,学术下移,名家流散民间设坛讲学,于是私人讲学的书院发展起来。这些书院受佛教禅林讲学的影响,多设置在僻静的山林之处,环境幽雅,利于潜心治学。书院在宋代初期(960年)达到全盛,各地不计其数,著名的有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茅山书院,以及处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书院的主持称山长、洞主,一般为名儒大师负责主讲。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结合,允许不同派别论辩,实行门户开放,对学生来者不拒。经费以自筹为主。基本上属于私学。有严谨的院规,对师生的修身、处事、接物三项有明确规定,其中朱熹为白鹿洞书院确定的学规,对后世影响较大。从元朝开始,书院开始官学化,官方开始控制书院,甚至不惜毁院,明代曾四毁书院,“东林书院”事件便是一例。到清代,书院基本上成为一种半官半私的教育机构。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谕令改书院为大、中、小学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