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人工降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人工降雨人工影响局部天气是农业防灾减灾一项重要手段。福建人工降雨始于1958年,当时全省旱情严重,首次利用土炮播散盐粉进行人工降雨作业,取得了初步成果。1960年6月,气象部门首次在福清龙田机场,利用米格-15飞机进行空中人工降雨作业,对浓积云播散盐水催化,取得了中—大雨的效果。1965年8月,为配合抗旱,以连城机场为基地,开展飞机人工降雨作业,历时1个月,取得较好的效果。1978—1979年,还在20多个县开展高炮、小火箭人工降雨作业,受益面积达5.3万公顷。通过30多年的实践,人工降雨抗旱服务,已成为农业生产抗旱的重要手段,形成以面上飞机作业和点上高炮火箭作业相结合的人工降雨抗旱的格局。1991年,福建遭受了百年罕见的旱灾,出现“汛期不汛”的反常气候,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全省利用高炮进行人工降雨作业185次,发射人工降雨弹1万多发,每次作业都不同程度降了喜雨。飞机人工降雨作业飞行22架次,受益达108个县(市)次,按人工降雨效果科学评价方法,飞机作业增雨达7亿吨,直接经济效益达3 500万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