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再次使农户转变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这一时期大致分为两个段落:1978年到1982年,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过渡时期,农户经营从总体上讲仍是集体经济的一个层次,生产投入的主体仍为农村集体经济,农户生产投资增长较快,但主要是短期经营费用支出。4年间,农户生产投资由20.00元增长到57.44元,增长了近两倍。1983年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省普遍实行,基本确立了农户生产投资的主体地位,加上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初期集体经济曾一度受到削弱,农户生产投资出现了迅速增长的势头,1983年农民人均生产投资达到129.40元,比1982年增长1倍多。此后,随着集体经济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农业投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投资出现了多元化,农户生产投资所占比重相对减少,增长速度逐渐减缓。1988年达到人均242.16元,5年时间比1983年增长近1倍。1988年后, 由于经济过热给农业带来了不利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出现徘徊局面,农民收入出现下降或低速增长,影响了投入水平的提高,到1990年,农民人均生产投资仅增加到255.47元, 比1988年增长5.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收入还有所下降。
从农户生产投资的构成看,生产经营费用支出一直是生产投资的主体,1990年占农户生产投资的92.9%,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只占7.1%。从生产投资的产业构成看, 农业生产经营费用支出一直保持主体地位, 1990年农业生产支出占农户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的95. 7%, 二、三产业只占4. 3%。见表2-2-4。
总的来看,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 农户生产投资是增长的趋势,但由于经营体制的变革,不同时期可比性较差。影响农户资金投入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户的生产职能丧失, 生产投资基本上没有。而在农户经营为主体的体制下, 农户承担着农业资金投入的主体义务, 其投入的增加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商品化程度。80年代以前, 山东省农村经济基本上是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 生产投入的自给性较强, 如肥料、种子、畜力等; 而农村改革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 使农业投入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这也是农户资金投入变动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3)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以及生产经营规模出现了上升和扩大的趋势,同时,农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高投入、高产出的方向,投入水平相应提高。

表2-2-4 山东省农户资金投入变动情况表

单位: 元
年份农户生产投资其中: 家庭经营
费用支出
生产性固定
资产支出
1949
1952
1956
1960
1965
1975
1978
1980
9.28
12.71
5.50
1.20
4.15
15.17
20.00
24.82
9.28
12.71
5.50
1.20
4.15
15.17
20.00
24.82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57.44
129.40
140.98
163.50
167.13
185.43
242.16
256.60
255.47
39.57
107.17
122.87
144.79
152.32
169.07
218.44
235.55
237.33
17.87
22.23
18.11
18.71
14.81
16.36
23.72
21.05
18.14


注: 1970年资料缺,故删去。
资料来源: 山东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山东省农村住户调查历史资料(1949—1988)》、《山东省农村经济调查资料》1989、1990。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