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
释义 | (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再次使农户转变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这一时期大致分为两个段落:1978年到1982年,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过渡时期,农户经营从总体上讲仍是集体经济的一个层次,生产投入的主体仍为农村集体经济,农户生产投资增长较快,但主要是短期经营费用支出。4年间,农户生产投资由20.00元增长到57.44元,增长了近两倍。1983年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省普遍实行,基本确立了农户生产投资的主体地位,加上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初期集体经济曾一度受到削弱,农户生产投资出现了迅速增长的势头,1983年农民人均生产投资达到129.40元,比1982年增长1倍多。此后,随着集体经济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农业投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投资出现了多元化,农户生产投资所占比重相对减少,增长速度逐渐减缓。1988年达到人均242.16元,5年时间比1983年增长近1倍。1988年后, 由于经济过热给农业带来了不利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出现徘徊局面,农民收入出现下降或低速增长,影响了投入水平的提高,到1990年,农民人均生产投资仅增加到255.47元, 比1988年增长5.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收入还有所下降。 表2-2-4 山东省农户资金投入变动情况表
注: 1970年资料缺,故删去。 资料来源: 山东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山东省农村住户调查历史资料(1949—1988)》、《山东省农村经济调查资料》1989、1990。 |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