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二) 生产习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二) 生产习俗

1.下谷种。浙江农村是在清明前后下谷种的。习俗下谷种须在下午,传说上午下谷种,谷子要浮起来,秧要出毛病。武义一带选晴天太阳下山时播谷种,俗谚说:“太阳下山不再走,谷粒下田不会漂”。下谷种的劳动者要吃饱,点心一般吃年糕或粉干之类,谓之人饱谷粒一定会饱满; 有的地方播种日的早晨户主要吃一碗发糕、三个鸡蛋,以示种子有根有芽;常山一带山区在播种前,各家依田亩数,煮大肠头为食,谓之“播种吃过大肠头,秧青苗壮好兆头”。播种时,不少地方在种子箩内插一枝新柳,播好后将柳枝插入秧田进水口处,在秧田田塍上插桃枝、柳条,称为桃树有寿能驱邪,柳条有芽谷发芽。衢州一带播种后,各村在三岔路口设天灯照明,全村挨家挨户轮流加灯油,有的则使用腊烛灯笼,以免行人误踏入秧田;有的在秧田前竖一稻草人,为驱赶鸟雀食谷子; 有的地方下了谷子,还要用三柱香、三根黄荆柴,外包黄裱纸、云鹤,插在田缺边,认为这样五谷神会保护秧苗长得好。插种以后,春耕生产开始忙起来,长辈要把成家的儿孙叫到自己的房里睡,以保护身体。
2. 开秧门。插秧的第一天俗称“开秧门”。“秧门”是拔秧时所扎的秧把,两把秧合拢处留的缺口。传说年年开秧门,兆兴旺发达,如果扎秧把无秧门,则被认为不吉利。在“开秧门”这一天,农家主妇备好酒肉、饭菜、点心,让家人会餐一顿。衢州、余姚一带,这天要给插秧人吃三餐酒饭,还要吃二、三次点心。常山一带还摆酒相请,俗称吃“莳(移栽)田饭”,来客不拒,有谚曰:“多请一个客,多打一担谷”。湖州农家这天如办喜事,以迎一年农事的开端,一般是“早晨鲞,中午蛋,晚上一顿小酒会”,并且“上午团子,下午年糕,点心送到田横头”,吃鲞鱼头寓意种田有“想头”,团子和年糕象征团团圆圆,年成步步高。部分地区在开秧门这日,在家中设三牲祭祀“田土地”。不少地方在这一天还要品尝象征丰收的食品,如吃鸡蛋,叫作“彩头”;吃粽子、年糕,意为粒粒种,年年高;吃糯米做成的种田果,意示种田得果。现在开秧门之旧俗已省却,而农民仍习惯称第一天插秧为“开秧门”。
3. 关秧门。种田结束叫“关秧门”,那天晚上要摆一桌酒菜,给种田人吃,叫吃“关秧门酒”。嘉兴一带农村插秧结束那天一定要早上岸,农活必须在下午三、四点钟时完成,如果估计来不及,要及早请帮手相助。嘉兴一带还有请歌手来唱田歌,以祈求吉利。金华一带在关秧门之日,插秧结束要带几把秧苗回家,抛到自家屋瓦背上,谓之可驱毛辣虫。东阳一带关秧门之日,乡村邻里都要帮插一阵秧苗,以示祝贺。现在,这些习俗已不流传。
4. 尝新。早晚稻收获之时,农民有尝新米的风俗。一般是将刚熟的谷捋一些来,晒燥春成米,煮成新米饭,大家品尝,有庆丰收的意义。温州一带要在中庭摆一张小桌或茶几,放一盘茄子,一盘带豆和一碗米饭,点香烛插在新米饭上,祭祀神明祖先,叫“敬天地”。祭毕,吃尝新酒,席上的茄子意为开花必结实,带豆意为并蒂绵长。台州一带还用第一次舂的新米煮成饭,上面夹一些菜肴,一碗一碗地分给邻居,还送一些给久病在床的人,表示慰问。有的地方在麦收时,将新面做成面饼,祭祀神灵,然后尝新面。这些习俗,有的地方至今仍在流行。
5.双抢。浙江农田复种指数很高,许多地方种植连作稻,在早稻收割、晚稻插种的季节,正处于立秋前后,气候炎热,是全年农事最紧张、繁忙时候。为了不误农时,农家一般都集中所有劳力,有的还相互换工互助,起早摸黑,日夜劳作,全力投入抢收抢种。所以,这段农忙时间被称为“双抢”,又名“赶秋”。至今,浙江农民仍然最重视“双抢”这个生产节令。
6. 祀蚕神。祀蚕神是指祭拜蚕种,祀求养蚕业丰收的活动,是杭嘉湖地区流行的一种生产习俗。蚕嫘姐是人们普遍崇拜的蚕神,杭嘉湖蚕乡独尊“马头娘”为蚕神。“马头娘”又称蚕花姑娘、蚕姑、马鸣王菩萨,传说是由一个女子身上包裹一张马皮而化成的,因此马头娘的形象一般都是一个女子骑在马背上,也有三个女子共骑一匹马的。过去蚕农不但在家中设蚕神牌位,乡村中还建有蚕神庙,供奉蚕神像或画像。祭蚕神的习俗各地不同,主要是冬季“唱花蚕”(又称“讨蚕花”),清明时“轧蚕花”,端午时“谢蚕花”。清明轧蚕花时,蚕乡群众尤其是青年男女都要到附近山神庙祭拜“蚕花娘娘”,湖州含山等地形成轧蚕花闹市。端午“谢蚕花”是蚕农出售茧、丝以后,为庆贺蚕丝丰收,报谢蚕神保佑而举行的谢蚕花活动。到时,各家备好猪头,肋条肉等菜肴,拿出久藏的蚕花纸、蚕马张(即蚕神马头娘的木刻水印画像)进行祭拜,然后焚烧,合家吃“蚕花饭”。户主要给家人买一份礼物,也要给亲友送一些糕果之类的礼物,表示慰劳和庆贺。水乡还有划龙船,蚕姑们在港滩边泼蚕花水等活动,表示贺谢蚕桑丰收。在蚕事活动中,尤其是祭神拜祖的时候,蚕乡女子无论老幼,头上总要戴一朵用彩纸扎成的纸花,叫“蚕花”,用以表示蚕农期盼吉利和丰收。现在,祀蚕神的习俗已大大简化,而戴蚕花仍广泛流行,而且成为杭嘉湖蚕乡妇女的一种特殊装饰品。
7.植树护林习俗。浙江省东阳、义乌一带,在农历正月十八日前后,为民间植树节,俗谚说:“正月十八,棒槌栽得活”。浦江一带以正月二十日为植树节,有“正月二十植树苗,棒槌入土也发芽”的说法。开化一带于二月初二为民间植树日。永康历来有新春插柳的习惯,每户人家要在塘边、路边、溪沿或房前屋后插一二根柳枝,让它成活发芽,俗称“标春”。衢州一带扦插杉木时要由孩子呼喊“千种千活,百种百树。”而种棕树时,无论大人小孩都要跪着种,因为棕树长大后,每月剥一次棕皮,每次都要挨一刀,跪种表示还情。枇杷树要由老人去种,因为枇杷发黄意寓人将死,老人种枇杷树时戴笠帽以驱邪。宁波一些农村上山植树时,先要用猪头、鸡、鹅、鱼等祭山神,祀请山公山婆,然后由族长分发树苗种植。在护林方面,金华一带建有地方护林会或禁山会,有的一村独设,有的几村联办,由办事公道、威信较高的人组成,每年组织演禁山戏,吃禁山饭,宣讲禁约,张贴护林公告,对偷伐封山林木者处以罚款。有的地方护林规约较严,如浦江一带,对破坏山林的人,情节较轻的鸣锣缚禁,或放鞭炮赔礼,情节较重的要自己鸣锣示众或罚馒头、现金;情节特别严重的要罚钱付演戏、放电影,或摆酒。如果偷伐龙山或太公山的坟头树,由房头或全村出面,若是本村本族的人,要削出家谱;若是外村外族人,则必科以重罚,甚至捣毁其房屋。东阳、永康一带对偷伐龙山、坟山或水口树的人,则罚宰猪羊伏龙敬神,或杀鸡淋鸡血于坟后; 或罚购山羊刺喉后,雇四人抬着滴血的羊走遍全山,以补偿龙山龙脉的元气。衢州一带私人山林都在树上号名字,偷树者被抓,罚分给每户二只四两重的大馒头,俗称“分肉包”。有的地方封山时要吃封山饭和封山酒,餐间宣布封山禁约。绍兴一带的护林公约里还有禁山割草的条文,以保护幼苗成林、幼树成丛,违者要罚放映电影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少地方的植树活动和护林公约一直延续下来。
8. 采茶。杭州一带茶乡有“女采茶,男炒茶”的习俗。妇女们心灵手巧,采得快,采得好。男人身强力壮,手有劲,炒茶有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法,全靠手上功夫。炒茶要根据嫩叶在徐火中炙热的茶锅中变化,熟练运用各种手法炒制,这样才能使茶叶扁平挺秀,光滑匀齐,翠绿略黄,香馥若兰。茶乡还有祭祀习俗,除夕请年菩萨时,要把每年采摘的头茶作供品,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茶叶丰收。大年初一清晨,每家每户由男人先起床,冲上一杯新茶,并拿两个金团,放在灶神堂前,恭祭天地神灵。茶农最怕天旱和虫灾,遇到天旱虫灾,用猪头三牲祭祀龙王菩萨、孟姜菩萨;有的抬了龙王的神位,敲锣打鼓,到茶山上去兜一圈,叫“出神”,即求雨,又为消除虫灾。新茶上市,除祭祀祖先尝新外,还要配以糕团,馈赠乡邻亲友,称为“七家茶”。现在,这些习俗大多已经消失。
9. 桔乡风情。黄岩是全国闻名的桔乡,栽种密桔已有1 300年历史。长期以来,桔农中流传着许多有趣的风俗。每年立冬,桔子即将开摘时,要举行种桔福仪式:桔农带着熟猪头(或以猪肉鱼代替)、黄鱼、豆腐、桔子四冷盆,到桔林去祭桔神。祭祀时,桔剪放在盆边,祭者点清香红烛,祭祷桔神,祈求保佑桔子高产量,销路畅通。一些婚后多年没有生育过的妇女,悄悄约好,到结桔最多的林中去打生,一妇女手拿桔杖,去打另一妇女,边打边问:“会生吗?会生吗?”挨打的妇女回答:“会生的!会生的!”正月十四夜元宵灯会时,桔农家每一间房子都要挂灯燃烛,称“间间亮”。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消失。
10.菇民习俗。浙江南部的庆元、龙泉、景宁一带盛产香菇 (又称香蕈,是一种优质食用菌类)。世世代代种植香菇的农民信奉菇神,相传菇神吴三是元末清初时人 (又说是南宋时人),是种菇的创始人。明洪武年间,处州香菇入贡,列为佳品,并封赠吴三为“羹食公候”,后世菇民奉吴三为菇神,敬为“吴三公”。菇民在菇山的菇寮 (也叫菇棚),设菇神之位,许多村庄建有吴三公殿,又叫菇神殿。菇民上山前,要在菇神殿祭祀,祈求菇神保佑上山平安,种菇顺利,菇质佳良。在菇寮种菇时,每逢农历十四、二十九日,要在菇寮的吴三公神位前和山庵(离菇寮一二里的山岙口,以三块巨石叠成)两处设祭礼神,俗称 “过旦”。秋季,菇民有洗浴的习惯。这天,菇民家庭户户做麻糍,用麻糍及肉等,在各村口的吴三公殿礼神,祈求菇神保佑亲人上菇山平安无事,种菇顺利。菇民上山种菇,要选择逢三逢九的吉日出门。离家这天晚上,全家大小吃告别饭。菇民上山时都带有数十个麻糍,每餐食一个即饱,吃时捡些柴火烤热便吃。夜不宿店,只住庙堂、凉亭,名之“清净”。茹民上菇山后,要讲一套专门的暗语,俗叫“菇山话”,传说是为了隐瞒山、寮神,以免香菇欠收。如香菇叫“香老”,菇寮叫“香老寮”,柴刀叫“弯”,斧头叫 “蓬”,吃饭叫 “戽添”,猪肉叫 “歪老”,稀饭叫“平碗”,干饭叫 “饭脑”,女人叫 “尖登”,看山叫 “乃山”,回家叫 “落寮”或 “落棚”等。至今有些暗语已成为菇民行话。
11. 海祭。是浙江舟山及沿海渔民出海捕捞时举行的一种仪式。舟山渔民俗称出海捕捞为“开洋”,旧俗在每年第一次开洋时,渔民先要在船上供祭神词,称“行文书”。祭后将一杯酒和少许碎肉抛入海中,叫“酬游魂”,以祈祷渔船出海顺风、顺水,平安往返。那一天,船上众人忌嘴,忌讲不吉利的话。每年第一次渔汛结束时,渔民用猪头等祭品,拜谢海龙王,俗称“谢洋”。嵊泗构杞一带还有七月半祭海神外出游玩赏花的习俗。当天,渔民们用三牲福礼、香烛、锡箔到海边礁岩上供祭海神爷,祈求出海打鱼平安无事。在平时,渔民出海捕鱼时也有点烛烧香的习惯,一为祭拜海神爷,同时可以测试风力、风向。如烛火被风吹熄,说明海风过大,不宜出海;如烛火被风吹斜,则表明渔船可出洋。船启航后,船老大在船舱中央点三支清香,既可辨风向,又能计算航程的时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