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 畜禽品种资源。贵州省有地方畜禽优良品种32个(其中地方品种28个、培育品种2个、引进训化品种2个),其中猪品种7个、羊品种4个、黄牛品种4个、水牛品种1个、马品种1个、鸭品种2个、鸡品种7个、兔品种1个。这些品种全部编入了《贵州省畜禽品种志》,其中黔西马、关岭牛、关岭猪、贵州白山羊、乌金猪、思南黄牛、黑白花奶牛、黔桂小香猪、三穗鸭等品种还选入了《中国畜禽品种志》。
贵州畜禽良种的共同特点是抗逆性强,能适应多种自然环境,每个品种都具有独特的优良性状。如乌金猪后躯高大发达,肉质好,是加工火腿、制腊味的优质原料猪种; 黔桂小香猪主产黔东南榕江、从江等县,皮薄肉嫩味美,乳猪食用无腥味,是作试验动物与制烤猪的上等原料猪种; 贵州白山羊早期生长发育快,9月龄体重25—30公斤,羊肉膻味轻,双羔率、屠宰率、出肉率均较高; 贵州黑山羊皮下脂肪较厚,吃烫皮羊肉皮脆、肉嫩、味鲜、口感舒适; 贵州关岭黄牛肉质好,抗力强,泌乳率较高。但贵州地方畜禽品种最大的缺点是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成本较高,生产周期较长,个体较小,出肉率较低。
为了提高畜禽品种个体生产能力,改良地方畜禽品种,贵州先后从省外、国外引进了一批畜禽良种,引进的牛品种有黑白花、辛地红、西门塔尔、爱沙尼亚、抗旱王、摩拉、尼里、利木赞、海伏特等; 马有阿拉白马、蒙古马、伊犁马、卡巴金马等; 羊有考力代、美丽奴、新疆细毛羊、罗姆妮羊、斯达夫、萨任羊、陕西奶山羊等;猪有巴克夏、约克夏、苏白、长白、杜洛克、汉普夏、内江猪、玉山猪、新淮猪等; 鸡有来航、白洛克、红洛克、澳洲黑、芦花鸡、星布罗、星杂288、柯尼什、罗蔓、红波罗等; 兔有西德毛兔、日本肉兔; 还引进了意大利蜂、喀山蜂等。这些优良品种与贵州地方品种畜禽杂交改良,利用杂交优势,提高了生产力; 还为培育贵州黑白花奶牛、贵州半细毛羊、贵农金黄鸡起了重要作用。
2. 猪种改良及良种推广。1955年2月,贵州省农林厅引进3头约克夏猪。全省从1951—1956年先后成立了一批种畜禽场。其中贵阳洛湾畜牧试验场(后改为贵阳种猪场)专喂种猪,以原苏联草原白猪为基础群,并不断向全省地县种猪场、配种站和农村种公猪饲养户扩群繁殖,形成了全省以苏白杂交猪为主的改良群体。80年代中期又先后引进约克猪、汉普夏、杜洛克、长白猪等瘦肉型猪种,分布在铜仁、安顺等种畜场,在全省55个商品猪基地和8个瘦肉型猪基地县推广。全省已形成的128万头商品猪的生产规模中,瘦肉型猪约40万头。1990年全省良种公猪4 963头,3 749个猪改点共配种母猪71.05万头次。经过改良的猪,个体重、出栏率和瘦肉率都显著提高(表3-4-3)。
表3-4-3 1979—1990年贵州省肥猪出栏率与个体重
年度 | 肥猪出栏 率(%) | 平均胴体 (公斤) | 年度 | 肥猪出栏 率(%) | 平均胴体 (公斤) |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 53.7 50.5 48.6 50.4 54.0 55.4 59.1 | 80.6 55.0 65.0 67.5 70.1 50.8 73.0 |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 53.0 58.0 57.2 59.1 59.9 60.8 | 75.5 80.5 83.3 85.4 87.0 93.0 |
3.绵羊改良。绵羊主要分布在黔北乌蒙山区10余个县。贵州绵羊的地方品种属藏系山地型绵羊,被毛开张、无弯曲、两型毛占26.6%、细毛占73.4%可供织地毯,达不到精疏毛纺工业要求,而且平均每只绵羊毛年产量仅0. 55—0. 68公斤。1953年秋,省农林厅在威宁县城郊小屯设置种羊场,开始了绵羊改良工作。1954年12月经农林部批准,将甘肃省甘盐池种羊场全群268只考力代羊运来威宁种羊场饲养观察,作为改良贵州绵羊的父本,经20多年努力,到80年代初期已扩群繁殖2 000多只,除满足乌蒙山区各县绵羊改良需要外,还先后向云南、四川及越南输送部分种羊。贵州绵羊改良方向确定为培育半细毛羊。在培育贵州半细毛羊过程中,曾于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中期引入新疆细毛羊、高加索羊及苏联美利奴绵羊进行杂交。80年代又先后从新西兰、澳大利亚引进三批考力代和罗姆妮种羊扩群繁殖推广。绵羊分布开始从乌蒙山区的温凉地区向南部独山、都匀的亚热带地区南移。全省绵羊从1949年14. 31万只发展到1990年40. 4万只,其中细毛羊及改良羊从1980年的2万只发展到1990年4. 6万只,半细毛羊及改良羊从4.6万只发展到18.5万只,分别增长1.3倍和3.0倍;绵羊毛产量增长86.6%,改良羊毛占绵羊毛产量的比重从1980年46.6%上升到1990年的68.1%(表3-4-4)。
4.牛的改良。1951年省农林厅引进奶牛16头,在贵阳设饲养场。以后又从北京、上海、东北等地引进黑白花种公牛28头,从湄潭、清镇、关岭等县选购部分本地黄母牛进行杂交改良和横交固定,并不断向都匀、凯里、安顺、遵义、铜仁等5个奶牛场扩群。60年代创办清镇奶牛场,70年代又建立乌当奶牛场。到1983年全省8个奶牛场有奶牛5 973头,其中能繁殖母牛2 800头,初步育成了贵州黑白花奶牛,到1990年全省有奶牛8 000头左右。
表3-4-4 贵州省绵羊改良情况
年度 | 存栏绵羊(万只) | 绵羊毛产量(万只) |
绵羊 | 其 中 | 绵羊毛 | 其 中 |
能繁 母羊 | 细毛羊及 改 良 羊 | 半细毛羊 及改良羊 | 细毛 | 半细毛 |
1980 | 29.3 | 10.5 | 2.0 | 4.6 | 440 | 60.5 | 144.5 |
1981 | 30.3 | 14.3 | 1.9 | 8.7 | 394.5 | 63 | 200 |
1982 | 32.1 | 15.6 | 1.9 | 10.5 | 392 | 41.5 | 215 |
1983 | 32.4 | 14.9 | 1.7 | 9.0 | 410 | 75 | 197 |
1984 | 31.6 | 4.0 | 14.9 | 4.0 | 448.1 | 74 | 245 |
1985 | 31.5 | 15.2 | 3.7 | 1.9 | 476 | 78 | 276 |
1986 | 34.63 | | | | 510 | | |
1987 | 38.7 | 17.5 | 4.5 | 15.9 | 677 | | |
1988 | 41.0 | 19.0 | 6.0 | 20.0 | 990 | 167 | 553 |
1989 | 41.14 | | | | 992 | | |
1990 | 40.4 | 17.3 | 4.6 | 18.5 | 821 | 117 | 442 |
1980年贵州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共贵州省委批准了省农业厅党组《关于发展养牛业的几点意见》。《意见》要求生产队的耕牛与农业生产责任制结合起来,实行养用合一、保本保值、繁殖归己的办法,同时放开大牲畜市场。为了适应商品牛生产的需要,贵州把农村牛的改良工作列入畜牧业生产的日程。1979—1982年农牧渔业部先后对贵州农村牛改工作投资400万元,在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和贵阳市花溪奶牛场建立了种公牛站,生产液氮和冻精,形成年生产冻精254 557粒、液氮40万立升的生产能力;饲养良种公牛53头,在毕节、遵义、铜仁、兴义建立液氮站,并建立了50个县的基层配种站和400多个输精点;装备了液氮罐540个、运输液氮用专用车辆18辆,培训输精人员1 219人。省财政每年拨专款50万元为牛改配种经费。1979—1990年,累计冻精输配母牛385 867头份,累计产犊121 059头,繁殖率40%左右,现杂交牛已占全省中的2%左右(表3-4-5)。
表3-4-5 1979—1990年贵州省改良牛情况
年 度 | 开展牛冻精 改 良 (次) | 冻配头数(头次) | 产犊牛数(头) |
合 计 | 585 | 385 867 | 121 059 |
1979 | 33 | 14 169 | |
1980 | 54 | 42 914 | 3 178 |
1981 | 47 | 31 812 | 11 716 |
(续)年 度 | 开展牛冻精 改 良 (次) | 冻配头数 (头次) | 产犊牛数 (头) |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2年平均 | 51 50 54 67 67 59 42 33 28 49 | 23 914 30 600 41 620 44 383 38 797 35 532 26 874 26 888 28 364 32 155 | 9 837 10 346 10 729 15 778 15 063 13 007 11 792 9 309 10 303 10 0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