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1.麻类。麻类在新疆是小宗作物,栽培面积不大,有大麻、罗布麻(多为野生)和亚麻。新中国成立初期麻类产量324吨,1960年为1 725吨,1990年为1.55万吨。1995年麻类面积0.42万公顷,产麻1.42万吨。麻类产区近两年集中在伊犁地区,年产量占全区的98%以上,主要是亚麻。大麻主要用于打绳制作畜力套具,也有用大麻种子榨油供食用。80年代初,禁止大麻生产。亚麻韧皮纤维可织布,种子可入药。1985年伊犁地区从黑龙江引入试种,表现良好,经检测,纤维强度高,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要求。种植面积0.2万公顷,原茎产量高,平均亩产200~300公斤。其后,乌鲁木齐头屯河、三坪农场试种亚麻也获成功。2.啤酒花。1960年从东北引进,1962年试种成功,亩产干花75公斤,1963年增至128公斤。新疆啤酒花软树脂含量16%~18%,高于14%的全国平均含量,α-氨基酸含量7%~9.7%,高于世界平均5.8%的水平。1978年种植面积达到465公顷,产干花923.1吨,平均亩产132公斤。1982年面积扩大到9 653公顷,产花1.27万吨,由于发展过快,造成大量积压。1983年面积压缩至6 820公顷,产量1.13万吨。1990年面积4 360公顷,产量1.14万吨。1995年面积5 180公顷,产量1.37万吨。3.安息茴香。新疆称之为孜然。主产于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3地区。新疆一般年份种植5 300~6 700公顷。因其经济价值高、生长结实、可避开冰雹,又可套种于棉田中,近年来发展甚快。1995年出口250.6吨,创汇30.41万美元。4.烟草。新疆烟草1949年面积430公顷,总产0.03万吨,亩产量50公斤。1962年为最高峰,面积6 150公顷,总产量0.68万吨,亩产量73公斤。此后趋向减少,1980年种植280公顷,总产量0.07万吨,亩产量150公斤。从1981年起转为回升,1990年种植850公顷,总产量0.35万吨,亩产量275公斤。1986、1988年先后试种烤烟和香料烟取得成功并逐步推广。据自治区烟草公司统计,伊宁、霍城、玛纳斯、呼图壁、乌苏等县和农八师共种植烤烟819. 7公顷,总产1 700吨,亩产量138公斤;察布查尔、呼图壁、奇台、玛纳斯、温泉等县共种植300公顷香料烟,总产量225吨,亩产量50公斤,基本满足新疆卷烟厂的生产需要。5. 中药材。(1) 西红花。过去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新疆1987年引种,主要在策勒县种植,产量较高,亩产干花1 500克左右,价值5 000~7 000元,单产超过兄弟省区,质量超过中国药典关于西红花的全部检测标准,优于进口西红花。同年策勒西红花生产技术被列为新疆 “星火计划”项目。阜康等县(市)亦有种植,并获成功,但面积不大。(2) 枸杞。1958年从宁夏引进试种,农垦厅芳草湖农场一分场,在60年代中期一次定植枸杞10公顷,其他地区经几年试种,唯精河县产品质量好。1980年自治区确定精河县为枸杞生产基地,1982年初见成效,当年成交60吨。经济效益好,从此农民热情高涨,枸杞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精河县1992年种植枸杞0.21万公顷,产枸杞2 500吨,创产值4 000多万元,精河枸杞最高亩产量378公斤。1993年精河枸杞面积扩大到4 100公顷,产枸杞3 100吨,产值3 94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 3%。仅枸杞一项,当年上交农林特产税254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6. 3%。由于生产经济效益高,新疆不少县、场也纷纷引种。1995年全区栽培面积为0.62万公顷,总产5 320吨。近二、三年由于供过于求,枸杞售价大大降低。为广开销路,提高效益,强化枸杞的开发利用,精河县建立枸杞包装厂、加工厂、药油厂,精河县西天山开发公司还研制出以枸杞为主要原料的杞芸口服液,产品畅销国内外。(3) 甘草。70年代中期,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及农学院人工试种甘草,80年代初用种子进行大田播种,试验取得成功。1985年巴楚县建立甘草试验站,到1987年与生产建设兵团南疆垦区共种植甘草1.6万公顷,人工抚育天然甘草2.11万公顷。6. 薰衣草。薰衣草油是香料工业重要原料。新疆1963年自北京引进试种成功,逐步在乌鲁木齐头屯河农场、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各团场种植,1989年发展到598公顷。产油量70年代前不足1吨,1989年接近20吨,占全国的90%以上,已成为我国薰衣草油的主要产地。据测定,新疆薰衣草油色泽、香气、相对密度、旋光度、折光指数、溶混度、酸值、酯值等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有些指标已超过进口标准,发展前景十分乐观。7. 麻黄草。新疆麻黄草主要是野生,面积133万~140万公顷,品种有11个,其中生物碱含量达到药用标准(0. 8%以上)的4个,储量约有45万~50万吨。立秋后,4个品种麻黄草的麻黄素含量一般可达到1.3%~1. 8%。新疆制药厂1980年开始生产麻黄素,1986年获得国家银质奖,并且通过了商检局免检。因其质量上乘,在德国、美国、英国等国际市场上享誉很高。1980—1993年,制药厂年均为自治区创汇100万美元,创利税300万元人民币。由于麻黄素生产经济效益好,各地都竞相生产。加之内蒙、宁夏麻黄草资源枯竭,厂家纷纷到新疆联营办厂。几年内新疆以麻黄草为原料的企业就发展到12家。全区年消耗的麻黄草已由1980年的6 000多吨增加到1995年的6万多吨,照此下去,再有10年,新疆的野生麻黄草资源也将枯竭。1996年“禁采期”(北疆4月1日—9月1日)因原料短缺,有50%的加工设备闲置。和硕县经四五年人工栽培的200公顷麻黄草最高的植株已达70厘米,麻黄素的含量也达到1. 6%~1. 7%,国家准备1996年继续投资再种植667公顷,但麻黄草生长缓慢、人工栽培投资巨大,明显制约其发展。因此应认真研究,搞好宏观调控,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麻黄草资源。新疆主要农业经济指标与全国对比情况见表6-2-10。
表6-2-10 主要农业经济指标与全国对比
(续)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