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积极培育, 规范发展阶段1992—1995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湖南省人民政府提出, 为适应改革的需要, 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心的各项改革, 逐步把农民引向市场, 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化。于是, 农村集市贸易有了大的发展。1992年邵东县工业品市场成交额突破亿元大关,成为湖南省农村集贸市场的 “领头雁”。1993年,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花大力气狠抓“龙头”市场和骨干市场, 千方百计搞活, 使之充分发挥市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农村集贸市场进行分类指导, 挖掘市场潜力。《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指出: “在重要商品的产地、销地或集散地, 建立大宗农村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批发市场。”湖南省农村集贸市场由此全面发展,到1995年底止, 全省有农村集贸市场3 071个, 成交额222.52亿元, 过亿元农村市场达14个。
农村集贸市场的飞速发展, 使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大:
1.农村集市贸易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集贸市场, 不仅为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提供了场所, 而且为农副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广大农民群众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目标, 全面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他们以市场为依托, 依据市场供求变化,投资建设优质稻、网箱养鱼、万亩席草、西瓜、仔猪、辣椒基地等, 传统土特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
2.促进了农副产品流通, 促进了横向经济联系。农村集贸市场, 特别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 使农村集市形成了重要商品集散地。飞速发展的贩运队伍活跃在农村, 他们把农副产品从农村聚集起来, 再通过市场交易源源不断地扩散到周边县、市、省, 发挥了沟通信息, 调剂余缺的作用。同时, 通过农村市场建立起了农村与城市, 商品产地、销地和集散地之间, 国营、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多种经济的横向联系,通过这种联系, 进一步扩大了农村集市贸易的范围,调节了供求矛盾。
3.促进了第二、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事证明,农村凡建一处比较大的市场就必然带动一批第二、三产业的兴起, 小商品专业户、专业村应运而生, 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一个繁荣的市场, 伴随而来的是餐馆、住宿、停车场、储藏库、邮电所、医务室、文娱活动场等的兴起, 也伴随着农副产品加工、包装、运输、民用建筑等企业的兴办,同时吸纳了不少农村剩余劳力来这里大显身手。
4.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增加。由于农村集市交易活跃, 商品成交量和成交额大幅度增长, 从而广泛地聚集了财源, 为国家创造了财富。长沙县朗梨蔬菜批发市场建场以来, 除了每年税费收入上百万以外, 每年还减少财政补贴近千万元, 财政效益实在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