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一声之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一声之转分类:【传统文化】 训诂书中解说两个词声音相同、语义相通的,清代人常称为“一声之转”。换言之,就是两个词有双声相转的关系。如《广雅释诂》1上:“捞、略,取也。”疏证说:“捞,通作劳。《齐语》:‘牺牲不略,则牛羊遂。’《管子?小匡篇》作‘牺牲不劳,则牛羊育。’劳、略一声之转,皆谓夺取也。”又《释诂》3上:“害、曷、胡、盍,何也。”疏证说:“皆一声之转也。害、曷一字也。《周南?葛覃篇》:‘害?害否?’毛传云:‘害,何也。’释文:‘害与曷同。’盍者,《尔雅》:‘盍,曷也。’《管子?戒篇》云:‘盍不出从乎?’《秦策》云:‘盖可忽乎哉?’并字异而义同。”捞、略二字为来母双声字,害、曷、胡、盍、何五字为匣母双声字,所以说是“一声之转”。由双声说明词义的相同,是训诂学上很有用的一种方法,它突破了字形的藩篱,订正了不少前人训诂中因受字形束缚而望文生训的错误,如上引《小匡篇》“牺牲不劳”的“劳”,尹知章注:“过用谓之劳”。王氏解为“夺取”后又指出尹注“失之”。但是只用“一声之转”来说明语义相同或相近,又往往陷于随意定论的错误,因而还一定要有书面的佐证。佐证有两种:一是见于字书或训诂书上的,一是见于前人文章明确使用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