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七与做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七七与做七分类:【风俗文化】 汉族民间由于受佛经人生有六道流转的影响,俗谓在人死生之间,有 “中阴身”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谓之“七七”。故民间办完丧事后,还有“做七”之俗,即人死后隔七天祭祀一次,请和尚念经超度,至七七四十九天止。旧俗“做七”之俗颇盛,富裕人家还请道士或和尚念经做七,设供,烧香,烧纸钱,最穷的也须到坟上烧纸,俗谓 “做七”。有些做“头七”、“五七”,有些仅做“头七”,有些做 “头七”、“三七”、“五七”、“七七”,也有些地方七个都做,各地风俗不一,“做七”也各显其异。 “做七”最为讲究的是七个 “七”都做。旧时浙江富阳每个“七”都煞有其事地隆重举行。“头七”买回纸做的灵屋一个,谓之“灵座”,放入死者牌位,由一妇人对之哭讲好话。家人戴孝穿白鞋。午后三至四时供上饭菜、碗筷,菜仅供一碗,俗谓“头七”若吃得太好,以后吃不好死者要被差人打。俗传死者亡魂回家享祭总是由阴间差人陪同而来的,“头七”一个差人跟随,故上供时供上两个食位,死者位上放一双筷,而差人位上只放一只筷子,为的是让差人吃得幔些好使死者吃得饱一点。同时给死者烧纸钱给他带上花,烧完死者的纸钱,还要烧些给差人,求他对死者好些。“二七”照样上供烧纸,只不过因为二七有两个差人陪同,所以增加一盅酒、一碗饭、一支筷,上供的菜是两碗了,一次要比一次招待的好,时间略提前些。别忘了给新来的差人也烧上一堆纸钱。“三七”、“四七”只须比前一次按序提前些时间,增加一个菜就行了。“五七”是特别重要的,俗说这一日是死者上望乡台,故头遍鸡啼家人就起来,素衣丧帽穿戴整齐,恭候灵座前焚香点烛开始“做七”,日值午时上菜五碗拜七,照例烧纸钱送行。当地有句俗话“六七不吃家乡饭”,故六七这天由已出嫁的女儿备好菜饭,香纸烛做七,倘若无女儿者请亲戚来做,自家绝对不能做七的。七七似乎不那么要紧,但因是最后一次,以后不再这样请亡魂,宴鬼差了,故还是照样行事让他们最后享受一番。 富阳 “七七”都做,贵州则只兴做 “头七”,当地俗称“头七”为“回秧”。俗谓死者今日潜回家中,并有牛头马面跟随,鸡脚鬼用铁链拉着回来。家人在灵前设好酒宴,灵前地上铺上细沙,天黑前便全部避到别家关好门。次日清晨开门查看沙上有无足迹,酒菜是否有动,有些人自欺欺人绘声绘色地说灵前细沙上留下了鸡脚印,膝盖印,饭菜已有动过等等,意为死者确实回来过了。 海南岛上则作兴做“头七”和“五七”。“头七”家中设灵位,供神主,用米稞、饭供奉,出嫁之女须一路哭号着从夫家回娘家,所有亲人都向灵位拜哭,以长幼为序在灵前奠酒三杯,并在灵前地上铺上一层细沙,以便次日检验死者是否已回来。若发现沙面无足迹,则认为亡魂流离在外忘记了回家,属不祥之兆; 若沙面留下了脚印要细看是啥印,若是动物脚印便说死者来生转世为畜牲,若细沙上发现人迹则谓之大好事,说明死者来世可投人胎。“五七”除设供拜祭外,主要焚烧冥衣、纸钱给亡魂。祭毕撤去灵位。当地死人之家俗称“暗房室”,属污秽之家,一过了 “五七”便可解除了。独特的是海南还有一个“百日登龛”仪式。旧俗迷信认为,人死百日方可登上祖先龛。是日请道士主持礼仪,在大厅右方设死者灵位,厅正中摆一香火炉,香火炉与灵位用一块蓝布敷着,布上撒白米。道士念着咒,手拿灵位纸牌,牌上写“凳一登亡过显考 (妣) 某某一位神魂”,慢慢将纸牌移至香炉前,引火焚之,把灰放入香炉,谓之亡魂已登祖先龛了。至此丧事告毕。 过去,杭州宁波一带重做“头七”、“三七”、“五七”。此地风俗“头七”须在第六日做,俗称“敲头六儿”。届时请来和尚吹吹打打,拜十五忏,挂功德画,还须张挂榜文,煞是隆重。“三七”还请和尚念还受生经,晚上放焰口。俗谓人死至 “五七”方知自己已死,才想起应回家探望亲友,故“五七”的前一日晚就在门口设望乡台,望乡台用门板搭设,上面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椅子上披上死者生前所穿的衣衫,上撑一把雨伞。 现在凡兴“做七”之俗的人家,一般在自己家里设家祭为之,以寄托哀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