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夕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七夕祭分类:【文化精萃】 日本民间旧历7月7日女子向织女星乞巧的习俗,亦称“乞巧奠”,即乞巧节,源于中国“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七夕的传说自平安时代(792―1192)传入日本,后与日本原有的“棚机女”传说混合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七夕祭”习俗。早在十二世纪时,宫庭中就举行“乞巧奠”仪式,宫庭贵族们在清凉殿摆上红色方桌,上供桃、梨、茄子、熟瓜、黄豆、干鲫鱼等,横放古筝,旁置香炉,周围点9个灯,竖起插有7根银针、孔穿五色线的楸叶,抚琴咏歌,观看牵牛星和织女星“相会”。到江户时代,“乞巧奠”被定为全国的五大节日之一,盛行于民间。但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天晚上,女子盛一盆清水端到院中,让明星映入,借着星光穿针,若能顺利把线穿过针孔,则象征心灵手巧。刺绣缝纫技巧高超。有的女子在全年裁剪剩余碎布条和五色纸条上写自己的祈愿,系挂于带叶的细竹上,立于檐下或庭前,以求能织一手好布,夙愿得偿。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但是,由于日本原来“棚机女”的传说是:妙龄少女作为神女在水边织布迎祭天神,祈求天神由此经过,带走污秽,除厄运灭病灾,保佑风调雨顺。故现在不少地方乡村依然遗留着将七夕用过的竹子、色纸、布条等供品,连同家中废品一起烧掉或投入河中冲走的习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