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七格星寺址与石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七格星寺址与石窟

分类:【地域文化】

位于焉耆县西约40公里的地方,为古焉耆境内现存的最主要佛教遗址。寺址分南北两处。南寺址有前后大殿,前殿较大,建筑在土坯所砌的高大台基上,具有可供右旋的通道,形制如同龟兹中心柱窟。殿前有两座土坯砌的塔。塔前有山门遗迹。殿附近可见许多僧房和小殿堂遗址,内有土坯砌的穹窿顶小型窟,与在吐鲁番伯孜克里克、胜金口等石窟见到的高昌回鹘时期窟相同。后殿较小,结构与前殿相似,在其西北高地上可见不少僧房和小殿堂。北寺址为三座并列大殿,形式与南寺址相近,殿前似有山门建筑。在大殿与山门之间遗存有一排土坯砌的纵券顶、后设中心柱的窟。大殿后有六座土塔遗址,其中最大的一座塔基为六角形,并配有方形塔院。从南北两处寺址建筑中可看出,当年寺院规模颇大,聚集着大批僧众,应是当地重要佛教寺院。

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先后两次对南北寺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初步揭示了其文化内涵。在南寺址发现多件佛像和供养人头像,面部较圆,细眉高鼻,类似龟兹石窟人物造型。在北寺址发现的壁画,人物面部方正,额颊彩绘文饰,眉用墨笔勾勒,作柳叶形,两目点珠,表现出东方艺术特征。同时,在北寺址还出土有墨书古维吾尔文字的木简。

在北寺址西北,依山开凿有10个石窟,多为中心柱窟,形制基本上与龟兹式中心柱窟相同。现塑像无存,残存壁画除见有在敦煌莫高窟晚唐、五代窟内流行的团云纹和缠枝莲花纹外,并可在第7、9窟主室券顶和甬道内看到龟兹式菱格痕迹。从龟兹石窟看,凡绘于中心柱窟主室券顶和甬道内的菱格,往往是作为佛本生和因缘故事画的一部分而出现的,在这里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第7、9窟主室外壁右上角见有立佛像痕迹,看出这两窟皆具有前室,绘立佛像也与克孜尔石窟中期中心柱窟前室壁画题材相同。对照龟兹佛教遗存,尤其是苏巴什废寺的情况,七格星可能是先有地面寺院,后有以供僧众禅修之用的石窟,而南寺址又要早于北寺址。其艺术早期接受龟兹佛教文化较多,后期明显受到内地的影响。其始建时间约在公元5、6世纪,终息在9世纪之后。现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