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公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辅佐天子之最高军政长官。周代三公一般有二说:一为太师、太傅、太保,一为司马、司空、司徒。又《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三公者何? 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 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主乎内。”此为第三说,非全指中央官员。汉承秦制,设置丞相(相国)、太尉、御史大夫,分掌王朝政、军、监察大权,称三公。后官名时有更改,西汉末年三公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东汉则为太尉、司徒、司空,皆共议朝廷大事。其后三公职权渐轻,至唐、宋时,三公虽大抵与东汉同名,但实已有名无实。明、清时代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均为最高荣誉头衔,并无实际执掌。 古代三个具有崇高地位、荣誉职位和官位的尊称。对三公的称呼及其职掌,历代颇异。周代为辅佐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有两说:一说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一说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及西汉前期,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这时的三公是皇帝之下的最高政务官,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汉武帝时以大司马代太尉,成帝时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此后,由于三公同行相权,三公便成为分割宰相职权的一种手段。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亦称三司。但因尚书台日重,中枢政务悉归尚书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后汉书?仲长统传》),三公被架空,仅处理一些例行公事,“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传》)。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北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外,其他皆沿东汉之制,三公位高而权轻,备皇帝顾问而已。自此以后,历史上除权臣以外,很少有三公能真正担任宰相职务。隋、唐、宋、辽沿东汉之制,不置僚属,亦不常设,以之作为安置老臣显贵的荣誉职官。明、清又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仅以之作为最高荣誉头衔加于某些大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