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山两盆的历史文化意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山两盆的历史文化意义分类:【地域文化】 任何一个古代民族文化的起源和形成都离不开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任何一个古老的民族文化都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相联系,并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孕育和形成。 新疆深居、深陷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块――亚欧大陆的腹地,四周被高大的崇山峻岭所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北有准西山地,南有昆仑山、阿尔金山,西南有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天山横亘中央,包容着四个自然区划:北方准噶尔盆地、西北伊犁河谷、中央天山山地与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习惯上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谷称之为北疆,塔里木盆地称之为南疆。两大盆地的平原部分与周围的山地相对高差在数千米以上,人们形象地把新疆这种地理特征称之为“三山夹两盆”。 准噶尔有大片开阔的草地,牧草非常肥美,夏季炎热、冬季严寒且漫长。环境如同蒙古草原,盆地内虽然存有沙漠,但并不像南疆那样恐怖荒凉。从经济文化类型上分,始终属于草原游牧经济。历史上一直属匈奴所辖,直到清朝初年,才被称为“西部蒙古”,与现在的蒙古高原联为一体。 伊犁河谷是古代乌孙国的所在地,由于群山分割形成一块块谷地。气温也因地势较平缓而比准噶尔温和。 从帕米尔北端起,在向东延伸的沙海正中,有一条宛如半岛那样突出的天山山脉,其最高峰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米,此外还有博格达峰等都属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峰。这些山脉并肩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屏障。 天山山脉不仅是区分南北两种自然环境的界线,就其山地本身来说也兼有这两种地理情况,成为两种地理情况的交会地带。也就是说,这座广大的山脉,混合有北部草原和南部绿洲的双重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天山显示出草原和绿洲的中间色调。 塔里木盆地为极目无涯的广大沙漠所掩盖,而沙漠中又散布着一颗颗珍珠般的星罗棋布的绿洲。 英语OASIS 一词,中国译名有沃洲、沃地、绿洲、绿地、膏地或沙漠岛等。最初是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命名非洲利比亚沙漠中的肥沃之地为OASIS,其字源于埃及土著科波特语言的OUACHE,意为有人居住的地方。 著名的美国学者拉铁摩尔曾给绿洲下过一个定义:“沃洲(绿洲)是一片地区,在极端场合是沙漠所环绕,在不大极端场合是被草原所环绕,使其与其他相同地方互相孤立”。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绿洲有两种,即草原绿洲和沙漠绿洲。而我们一般提及的是沙漠绿洲。简言之,绿洲是沙漠中的可耕地。所谓“沙漠”突厥语“库姆”(KM),蒙古语“戈壁”(GOBI),皆指因极度干燥与一堆堆沙丘所形成的沙海。然而,沙漠和水,又可以还原为可耕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绿洲是干旱荒漠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它是在干旱荒漠地区水土光热资源相互作用和彼此协调的地方形成的。水是形成绿洲生态的最基本的因素,从空中摄像到地面观察说明,凡有河流流径的地方,基本上都有绿洲之所在。水是绿洲的命脉。 塔里木盆地的面积约占今自治区面积一半以上,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由于它远离海洋,海上的湿润空气难以到达。盆地的整个形状如马蹄形,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包围其西、北、南三面,唯独东面敞开着。马蹄形中央,便是东西长90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而世界闻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沙漠里多是光秃秃的石砾和流沙。流沙在地面上积成一起一伏的沙丘,就象海洋上的波浪一样。起风的时候,沙子被风吹起,不断向前移动,有时卷起高高的沙柱,满天尘土,太阳也被遮得昏暗无光。干旱是沙漠地理的一大特点。如按《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所限定的干燥度2而为干旱区计,塔里木盆地的干燥度均在12―60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均在4°左右,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竟表现出“∞”的数值。年降水量十分稀少,大部分地区为30-100毫米,且末、若羌、托克逊、吐鲁番分别为18.3;15.6;3.9;16.6毫米。如此一个干旱地区,农业似乎不可能存在,然而,排列在大沙漠周围,环绕这个马蹄形边缘的,是一处处绿色的田园,有的已被人们建设成都市。 塔里木盆地中间也有一些“没有尾巴的河流”。帕米尔、天山、昆仑山以其高大的山体,吸附了千年的冰川,融雪和解冻的水流在山峦上镂刻出无数复杂的峡谷,汇集了无数峡谷的溪水倾泻下来的无数河流,大多是流到了山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虽然一望无边且有恐怖感,其实沙质(实质是土质)乃是与黄土高原一样的黄土,这些沙漠如有适当的水分,就很容易变成沃土。南疆的片片绿洲,大部分都是由于沙漠中的这些黄土微粒被强风吹向天空,大量堆积在山峦斜面,当融雪时,被河水挟带着到达平地,如此循环往复并形成盆地边缘的一块块冲积小平原――绿洲。 追朔新疆文化的起源,仅仅明确了它的外部地理特征还不够。因为,外部地理特征最终要通过人来起作用,因此,我们还有必要考察一下绿洲和草原的人地关系史。 塔里木盆地中最大的河流叫塔里木河。这条大河与大沙漠并行,东去注入罗布泊。塔里木河与其每一条支流流径之处,河川两侧便于开掘渠道引水。然而,由于缺乏雨量,这里的农耕受自然条件强烈制约,不可能经营天然农耕,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正因为这样,一跃超脱仅仅依赖老天下雨的粗放农业阶段,进入灌溉农耕阶段。同时,又因水量有限,较利用河水再进一步,又发展为沿地下水脉,穿凿沙丘为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坎儿井”,当地人称BULAK。这种井是选择向阳山麓易于受容山间雪水处,傍山先掘一深井,储存渗入地下的雪水,再在适当距离间隔凿开,随地形坡度,递减各井的深度,到接近耕地的一口井最浅,井与井之间,开掘串连各井底的渠道,便形成了地下水龙。 由于水的问题得到解决,加上盆地内气候温和,每年只有三个月气温降到零度以下,适合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每块绿洲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动植物群落。“外部世界,自然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基础,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依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 塔里木盆地每块绿洲的面积悬殊很大,大的可到2000平方公里以上,小的则不到10平方公里。南疆绿洲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以上的只有30多处,最大的为疏勒,2650平方公里,其次是莎车2100平方公里。这大大小小的绿洲就是古代塔里木人生活的主要场所,形成古代西域所谓三十六国,它们彼此被高山和大漠所阻隔。由此看来,绿洲环境乃是陆地上最复杂的地理环境,群山、河流、耕地、沙漠等各种形态相混淆与配合,强烈的多元性,使绿洲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由于有荒漠、戈壁漫布外围,其生产、生活都仅在绿洲内部进行。各自孤立,如同沙漠中的一个个岛屿,难怪有人形象地把绿洲称之为“沙漠孤岛”。 绿洲生态很适合人类生活。它便于农耕,又较安全,自给自足的程度又高,分散的地理条件和在此条件下形成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使绿洲居民失落了内部的凝聚性,反映到政治上,便是如游牧民族那样采取部落联盟和形成联邦制度,造成绿洲外部势力对绿洲内部的控制,从历史来看,绿洲各城郭,尤其屈服于草原的游牧势力。 新疆草原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部,是哈萨克族活动的地域。古代哈萨克族活动的地域是从祁连山西部沿天山北麓、阿尔泰山向西,直至里海、伏尔加河;南及锡尔河、咸海、伊塞克湖及阿姆河以北一部分地区;北及伊施姆河、托博尔河、额尔齐斯河。据地质学家们推测,距今一二千万年以前,第三纪和第四纪之际,地壳发生剧烈变动,升起了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天山、阿尔泰山等山脉,海水向北冰洋退去,于是咸海、里海、黑海相互分离,锡尔河流入咸海;阿姆河先是流入里海,后来也流入咸海,伏尔加河、乌拉尔河流入里海;西西伯利亚大草原上的额尔齐斯河、鄂毕河等大小河流,主要流入北冰洋。 在上述高山没有形成之前,中亚与哈萨克广大草原的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地壳大变动后,由于高山阻挡了印度洋暖流的进入,气候变冷,雨量减少,形成世界上著名的大草原。成为人类从事畜牧业和种植业的中心。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