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三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上三旗分类:【传统文化】 清代兵制。顺治年间(1644―1661年),重定八旗制度,分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为镶黄、正黄、正白。每旗设满、蒙、汉三军,分别为镶黄满、镶黄蒙、镶黄汉,正黄满、正黄蒙、正黄汉,正白满、正白蒙、正白汉。皇帝可任命皇子统领。原则上都为皇帝亲军,但实际上只有满、蒙上三旗才能充任,汉军上三旗实缺额。由满、蒙上三旗(内务府三旗)中选拔郎卫,负责宫廷内侍卫。其中优秀者,则日侍禁廷,供驱走,称御前侍卫,稍次者为乾清门侍卫。内廷侍卫人员必须由上三旗满洲、蒙古军中选任,汉军不得与。 清代由皇帝直接统辖的三个旗。满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清军入关前,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是皇帝的亲兵,身份高贵,条件待遇优厚,称为“上三旗”。其余五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正白旗、镶自旗,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贝子掌管,驻守京师各地。清军入关后,满族贵族之间明争暗斗日趋激烈,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自己统治,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了正白旗,而调出正蓝旗,至此,“上三旗”变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同时,陆续将诸皇子分封为王公,调入各旗,加强皇室对各旗的控制。 清代皇帝统辖的三个旗。清军入关前, 满洲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直接统辖,体制高贵,为皇帝亲兵,称“上三旗”。其所属“包衣”,隶内务府。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正白旗、镶白旗, 称“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 驻守京师及各地。清军入关后, 满族贵族之间进行激烈斗争, 皇帝凭借中央政权的政治经济力量, 掌握正白旗, 拨出正蓝旗, 将“上三旗”调整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 并陆续分封皇子为王公, 拨入“下五旗”,与原来本旗袭封王公,共同管辖一旗人丁。 清代由皇帝直接指挥的三旗。八旗制是清朝重要的军事社会组织制度,其中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由皇帝亲自掌握,故称“上三旗”。旗内分护军、前锋、骁骑三营。初时隶属于领侍卫内大臣,后改归内务府总管统辖,故又称“内务府三旗”,实际上是皇帝之亲兵,担负禁卫皇宫的任务。入关前,上三旗中有正蓝而无正白,顺治初年,多尔衮用自己所统辖的正白旗取代了正蓝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