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元张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上元张灯分类:【中国民俗】 正月十五日夜是传统的“上元节”,又称“元宵节”、“灯节”。张灯、放焰火、吃元宵是节日主要的内容。金代女真人尚无上元张灯之俗,据说当时有一中原僧人在女真故地张灯庆祝,被看成是“啸聚为乱”的联络暗号,遭到杀害。后来,女真人进入北京,才知有张灯之俗,于是海陵王于贞元元年(1153年)“正月元夕张灯,宴丞相以下于燕之新宫,赋诗纵饮尽欢而罢”(《大金国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正月元夕张灯,琉璃、珠缨、翠羽、飞仙之类不一,至有一灯金珠为饰者。都人男女盛饰观玩,至十八日而罢”(《大金国志?世宗圣明皇帝下》)。到了元代,正月十五这一天,宣徽院、资政院、中政院、詹事院等宫廷机构“常办进上灯烛、糕面、甜食之类,自有故典”。大都丽正门外有一棵大树,忽必烈封它为“独树将军”,每年元正、上元时,树身上均悬挂诸色花灯,“树旁诸市人数,发卖诸般米甜食、饼 、枣面糕之属,酒肉茶汤无不精细,游人至此忘返”(《析津志辑佚?岁纪》)。一直到元朝中期,“独树将军”都是大都城灯节一景。但元大都灯节与后世相比,并不为盛,比如元英宗时,“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有人指出:“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元史?张养浩传》)到了明代,北京灯节之盛已成全国之最,东安门外是集中售灯的地方,故称“灯市”。灯节从正月初八开始,历时10日之久。清代,灯与市分开,市归琉璃厂、灵佑宫,虽习惯仍称“灯市”,但实际上已无贸易性质。此时,正月十三称“上灯”,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十七日“罢灯”。元宵节这天,儿童们提着各色各式的灯笼四处游街玩耍,而市肆店铺则更讲究张灯、赛灯,各种各样的花灯如走马灯、宫灯、金鱼灯、圆纱灯、绣球灯、挂灯、荷花灯、狮子灯、兔子灯、西洋灯等等,将北京城照得通亮无比,而灯上的各种绘图,诸如梅兰竹菊,鸾凤龙虎,三国、西游等故事让人流连忘返。彩灯奇巧斗艳,巧者价值千金。北京城内张灯地点以东四牌楼、地安门、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正阳门外大街为最盛。张灯必有人观灯,上元之夜,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要上街观灯,形成万人空巷之势。 花灯是以竹、铁、木条、藤条、麦秆及纸、绢、纱绸、玻璃等物制成的,专供观赏用。老北京花灯可谓是千姿百态,其中最为精妙绝伦的要算是“走马灯”。走马灯也叫跑马灯、马骑灯,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它的自动化。借助空气受热膨胀的原理,灯罩旋转,画在上面的马也不停地奔驰,引来不少看客。此外还有“荷叶灯”,元宵节黄昏后,街巷儿童以荷叶燃灯,边走边唱:“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日扔。”“莲花灯”,以各色彩纸制成莲花、莲叶、花篮、鹤鹭之形,谓之莲花灯。入夜,街衢空巷,孩子们百十为群,各持莲花灯而舞,颇为有趣。“蒿子灯”,以香蒿粘香烛而燃之,晃如万点流萤。蒿子灯一般置于庭院之中,风摇灯动,倍增节日气氛。“米家灯”,是明代画家米万钟亲自设计的灯,燃放于米家花园。他亲自将园中风景彩绘为“灯”,其中丘壑亭台,纤细俱备,米家灯也因此而著称。此外,还有“祈赐风灯”、“羊灯”、“卵灯”、“工部灯”等等,可谓是多姿多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