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上巳

分类:【传统文化】

本指农历每月上旬巳日,汉代以前以三月上巳为节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不一定是巳日)。周代习俗此日女巫在河边举行祭祀,人们用香草浸泡之水洗濯,以驱灾除病,称为祓禊(fú xì服细)。《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chén趁,病)为大洁。”秦汉时,祓禊逐渐加进宴饮游玩内容,魏晋以后上巳成为人们踏青游春、欢宴水滨节日。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便是上巳祓禊记游佳作。

临水春浴以祓除不祥的传统节日,又称“禊祭”,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 (按照十二地支纪日法),故称 “上巳” 节。上巳节的习俗主要是春浴,男女相约来到水边,以春天的清水洗浴,以祛除不祥,古人称为 “祓禊”。祓原指巫术仪式,在古代的上巳节,原来是有女巫在水边举行祛邪仪式的; 禊则有清洁的含义,在水边修禊,取洗涤积秽、祛除不祥和疫病的意思。春暖花开的美丽时节,自然也就成了少男少女自由欢爱的节日。《诗经?郑风》 中有一首 《溱洧》,就是描写上巳节郑国男女在溱水和洧水边欢笑相谑、互赠芍药的盛况的。古诗中的这种情景,令后来变得“文明” 的学者很不容易理解,竟将其目为 “淫诗”。后来,这个节日渐渐变得 “文明”起来,《论语?先进》 记载孔子请弟子各言其志,曾皙说: “暮春三月,当穿上春衣的时节,我愿同五六位先生一起,带着六七位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哼着歌儿回家。”这正是说的上巳节,连孔子也不禁悠然神往,感叹道: “我赞同曾皙的志向!”曹魏以后,将上巳节定在三月初三,从此上巳节又称 “三月三”,而且完全演变成郊外游春、水边宴饮的节日,届时还有 “曲水流觞” 的活动。所谓 “曲水”,就是在风景美丽的郊外,引水环绕成渠,大家围坐其旁,然后将酒杯置放在上游,任其顺着 “曲水”之流漂浮,这就叫 “流觞”,待这顺水漂浮的酒杯停在某人面前时,就该此人取饮。这一习俗在东晋贵族文人中非常流行,书法家王羲之的名篇 《兰亭集序》 记的就是他和谢安、孙绰等名流在会稽山阴 (今浙江绍兴) 兰亭溪水旁宴乐雅集、曲水流觞的韵事,后代传为佳话。唐玄宗时,每逢上巳节,贵族男女和文人学士则多喜欢游赏于城南的曲江池边,杜甫曾有 《丽人行》记其盛况: “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曲江池原为汉武帝所造,其水曲折,如广陵之江,故名。后来池水淤塞,唐玄宗命人疏凿水道,大加兴建,烟水明媚,花木茂盛,遂成为贵族文人春游宴饮的胜地。

中国古代节名。时间在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通常定于三月三日。上巳的主要内容是人们在这一天去河边洗浴身体以避除灾病。古时称为 “祓禊”,亦称作 “祓除”、“修禊事”。祓禊仪式的形成和流行在汉代,时间有正月、三月、七月、八月之别,而以三月为主,地点均在水边,尤以霸水为多。起初,其含义为求子、为招魂,后演变为游乐的节日。《西京杂记》卷三: “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以五色缕相羁,谓为连爱。……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三月上巳,张乐于流水。” 《史记?吕后本纪》亦载: “三月中,吕后祓还,过轵道。” 对于后来的演变,《荆楚岁时记》 引 《续齐谐记》: “晋武帝问尚书挚虞曰: ‘三日曲水,其义何指?’ 答曰: ‘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而三日俱亡,一村以为怪,乃相携至小溪盥洗,遂因流水以泛觞,曲水起于此” (参见 《宋书?礼志》二)。求子而去水边,正是原始图腾观的遗迹,至于 “招魂续魄” 及避除灾病,则是古人认为,人死以后魂气不死。因此,它既反映了生而之死的可怖; 又反映了对死而复生、免灾除病的追求。所以这一仪式的内涵,在汉代是既关系到生又涉及到死的。只是在逐步衍变为游乐节日及文人雅集之后,这种涵义才渐渐被掩盖。三国曹魏时规定三月三日为祓除之日。六朝以后,士大夫以上巳日游春为时尚,文人雅士相聚饮酒作诗。此习俗沿至唐代更为风行,每逢是日,上自宫廷,下至民间,人们都要去郊外游赏春色。宋代也有上巳游春燕饮之俗。至于三月三求子的风俗,在民间一直流传到本世纪。

亦称“三巳”、“重三”、“元巳”、“三月三”。传统节日。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则将其固定为三月初三。古人皆于此日临水洗濯宿垢,祓除不祥,称“修禊”。唐宋时已逐渐演变为临水饮宴游玩的节日。宋代还流行一种于此日求子的习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六载:“四川横县玉华池,每三月上巳有乞子者,漉得石即是男,瓦即是女,自古有验。”时南海人不过寒食,而在上巳祭扫坟墓。又,三月初三适为“北极佑圣真君”圣诞之日,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诸宫观例设盛大醮事,以祈国泰民安,“贵家士庶,亦设醮祈恩,贫者酌水献花”(宋吴自牧《梦粱录?三月》)。

节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三国魏以后定在农历三月初三。秦汉以前,上巳节要举行祓楔仪式,最初是求子之祀,周以后成为辟灾祛邪的仪式。是时,人们至水边祭祀,用香草浸泡的水沐浴。后来,上巳节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今已不存。而祓禊仪式在齐河县却有一种变形的遗留,名为“打灾”、“求子”。所谓“打灾”,即在三月三日的一种祭祀活动。富裕人家买上彩纸、带上供品到堂子里,让先生扎彩纸人焚化,称“换身”。贫穷人家拿不起供品,早晨把孩子叫醒,在小孩鼻子上涂黑灰,这都称“打灾”。俗认为,三月三日是神节,打灾以后能保佑孩子平安,免被各种神仙做替身。“求子”,也叫“拴娃娃”。妇女婚后不育,带着香、火纸和钱,到娘娘庙去。烧纸燃香,跪拜叩头,拜完娘娘,交给巫医一定数量的钱。巫医给一根红线,自己在一堆泥娃中任意拴一个回来,放到炕头上方的墙洞里,定时供奉且不能轻易损坏。胶东地区三月三给新嫁娘送面做的春燕,亦有祈子之意。

古代岁时节令习俗。夏历每月上旬的巳日。古俗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节日。据《后汉书?礼俗志上》,此俗汉已有之,但汉以前的上巳必取巳日,称为 “三已” ,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初三。此日人们要到水边祭祀、采兰、嬉戏、洗濯,除去宿垢,以示驱除不祥,谓之 “修禊” 。后遂成为人们春日到水边饮宴游玩的节日。唐朝于此日赐宴曲江,京城士女亦至曲江踏青。杜甫《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的诗句,已反映出当时上巳的热闹景象。古人于上巳举行的修禊活动称为 “春禊” 。此外还有 “秋禊” ,于夏历七月十四日举行,其活动内容及意义与春禊基本相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