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丛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丛书分类:【传统文化】 编印各种单独著作,或汇各书为一编、或集一人所作为一集、冠以总名而一同印行者,即丛书,丛书之名,最早见唐代陆龟蒙《笠译丛书》,但此乃诗文集别称,相当于别集中之杂录,与后来通行丛书有别。中国丛书始于南宋。宁宗时,俞鼎孙、俞经汇集《石林燕语辨》等书六种,刊印为《儒学警悟》,为最早之丛书。丛书收书多少不等,多者达数千种以上,如商务印书馆辑《丛书集成初编》,收书4107种;少者仅2种,如明代郭子章辑《秦汉国记》,只收《三辅黄图》与《西京杂记》。丛书名目繁多,有丛刻、丛刊、汇刻、合刻、丛编、类编、全书、全集等名称。明清刊刻丛书之风最盛,对保存古典文献有积极作用。 各种单独著作的汇刻或汇集。编刻丛书始于南宋后期,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丛书是南宋宁宗嘉泰元年 (1201)、俞经编刻的《儒学警悟》,收入宋人著作六种。“丛书” 之名,最早出现在明代,如程荣编刻的 《汉魏丛书》。编刻丛书在清代达到高峰,不用说官修 《四库全书》 成为古今规模最大的丛书,就是私家汇刻的各种丛书也令人目不暇接。丛书的种类很多,专门性的丛书如 《十三经注疏》、《宋六十名家词》、《二十四史》 等,综合性丛书如 《知不足斋丛书》、《四库全书》等;有以地区为中心的郡邑丛书如《畿辅丛书》、《安徽丛书》等; 有以时代为限的丛书如 《汉魏丛书》、《唐宋丛书》等; 有以某人的全部著作编成的个人丛书,如《船山遗书》 (王夫之)、《章氏遗书》 (章学诚) 等。民国年间编印的古籍丛书,如 《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等,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再版。丛书的最大功能,一是给学者提供方便,一是使许多古籍得以保存。汉魏的古书,唐宋的野史、杂著,明清的别集、笔记等,有的没有单行本,有的虽有单行本却早已失传,或留传甚少,十分稀见。特别是篇幅短小或未完成的著作,单独刊印比较困难,但编入丛书后,却得以保存下来。据统计,目前尚在的各类古籍丛书多达两千七百九十多种,这是研究古代文化的宝藏。上海图书馆1959年编的三大册 《中国丛书综录》,为现代读者最有效地利用这些丛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第一册总目,用以检索每种丛书所收书目,第二册子目,用以检索各种古籍收在哪些丛书中,第三册索引,按四角号码编排,并附有部首和汉语拼音索引。 汇集两种以上图书并冠以总名的套书的统称。又称丛刻、汇刻书。“丛”即聚集之意,指依一定的原则与体例编辑汇集若干种著述构成一套书。依据编刻的主旨和内容,丛书一般可分为综合性丛书和专门性丛书两种。前者汇集各类性质的书籍,一般可分为杂纂、辑佚、郡邑、氏族、独撰等类别。后者则专门收辑某一类书籍,一般按经史子集分类,以下再分小类。丛书的特点为“各存原本”,也就是对所收诸书能保存原本面目。一般认为,中国丛书始于南宋(亦有认为五代冯道主持刻印《九经》就是丛书)。南宋嘉泰年间俞鼎孙、俞经所编的《儒学警悟》是我国第一部辑成的丛书,长期以钞本流传,直到1922年始有刻本。咸淳九年(1273)左圭所编的《百川学海》则是中国第一部刊刻行世的丛书,流传与影响均超过了前者。受宋代丛书的推动及影响,明清两代的丛书编刻进入了发展兴盛时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