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夷史前文化与周围地区文化的交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夷史前文化与周围地区文化的交流分类:【地域文化】 文化是在互相交流中融合和发展的。齐鲁史前文化在与周围地区文化的交流中,既不断吸收他地文化的营养以充实自己,同时也以其较先进的地位,对周围地区文化施加巨大的影响。原始文化的交流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物品的交换和部族之间互相来往,学习外地文化或输出自己的文化;二是部族战争,交战的双方的文化也在战争中进行交流,征服者首先要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被征服者,如果被征服者文化落后,那么会促进被征服者的文化发展,如果是相反,被征服者文化比征服者先进,那么往往征服者要向被征服者学习文化,以至久而久之被先进的文化征服;三是民族大迁徙,这在原始时代是经常发生的,如游牧民族本来生活动荡不定,再加上天灾、战争等因素,氏族或部落整个大迁徙是常有的事。如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等中原共主,没有一个是中原地区土生土长到老不离中原的。如太?伏牺氏,就是生于鲁地雷泽(今山东鄄城境),后入中原,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的。又如黄帝或说生于青丘(昆仑),或说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东门北),后来入主中原,势力及于山东沿海。炎帝也是一样,先居陈,后迁曲阜,而他的生地,一说生于齐地,一说成于姜水,也不是生在中原地区的。再是颛顼、帝喾、尧、舜、禹等都是生于齐鲁,后入中原,统一华夏的人物。这些传说人物的流动,并不是像今天干部调动和个人出外谋生,他们每个人都代表一个氏族或一个部落,他们的足迹,就是氏族或部落足迹,是原始氏族、部落大迁徙的足迹。这些足迹,在地下考古发掘中已得到印证,齐鲁史前文化,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同周围地区文化的交流,对周围地区的影响是极大、范围极广的。 (一)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齐鲁西部紧接中原,两地民族交往最多,文化交流直接,影响最为明显。这一时期主要是齐鲁史前文化影响中原文化。如大汶口――龙山文化对中原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陶器和制陶技术的西传 大汶口―龙山文化那独具特色的背壶、陶翳、高柄杯、鬼脸式鼎足陶鼎和环足盘等典型器,近些年在河南的郑州、偃师、洛阳、孟津、禹县、临汝、鄢陵、上蔡、信阳、淅川、永城以及黄河以北的汤阴等地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而且在河南偃师、商水、郸城、平顶山市等地多次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这就说明,当时齐鲁和中原地区文化的交流,不只是通过交换、技术输出的形式进行,而且里面民族迁徙的成份十分明显。 2.象牙雕刻和镶嵌技术对中原的影响 牙雕技术在中国大地上,大汶口――龙山文化并不是最早的。据已发现的牙雕看,最早见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其后是大溪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但是,从出土数量和技术先进来讲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龙山文化牙雕镶嵌技术对中原的影响在商代还可以明显看出。商代多次出土带有山东史前文化特点的松绿石镶嵌器物,如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镶嵌松绿石象牙雕筒,从其艺术风格看就与大汶口文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不是来自山东的珍品,便是从山东传来的技术在中原生根开花所结的成果。 3.金属冶炼技术对中原地区的影响 齐鲁史前先进的金属冶炼给周围、特别是中原地区的影响是不可置疑的。二里头文化的冶铜技术,甚至是商代的冶铜技术,都是受东方夷人冶铜技术传入的影响,在那里发展起来的。 还有文字。据当前发掘和研究的情况看,大汶口文化的陶尊文字,是目前被肯定的最早的文字,并且与商代甲骨文有着直接承继关系,唐兰先生就认为,大汶口文化的陶尊文字是“商周时代文字的远祖”。 ① (二)对南部地区文化的影响
齐鲁与南边的东南沿海地区紧密相连,与徐淮地区不可分割,在史前都是东夷人居住地,文化有许多是共同的,如北辛文化未发现和未肯定以前,就是以江苏的青莲岗文化命名的。但后来逐步区别开来,至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齐鲁东夷文化与苏北东夷文化已有明显区别,从苏皖北部起,直至浙江、福建,甚至台湾,都成为与大汶口――龙山文化有交往的地区。苏南、浙、闽地区有自己的原始文化系统和一套典型器物,其文化面貌与齐鲁史前文化殊异。但是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陶翳,在苏浙地区多有发现。南京北阴阳营、太岗寺、武进藩家塘、丹徒烟岱山、吴县澄湖、昆山市荣庄、上海市青浦果园、松江广富林、马桥、金山亭林,浙江吴兴钱山漾、嘉兴双桥、雀幕桥、崇德蔡家坟等遗址中都有发现。某些遗址中还发现近似大汶口文化的涡纹彩陶。在良渚文化中,还发现近似蛋壳黑陶的磨光薄胎黑皮陶,其器型如鼎、豆等,都带有大汶口――龙山文化的风格,明显看出是来自齐鲁文化的影响。 齐鲁史前文化不仅对苏、浙、闽地区发生影响,大汶口――龙山文化还通过苏、皖及中原地区向西南影响到湖北汉水流域、湖南和江西的鄱阳湖地区,再进一步,沿赣江而上,越过赣粤边界山区、谷地进入粤北。两湖、江西、广东北部古遗址中出土的陶翳等器物,显然是受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屈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也可能是受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的薄胎磨光黑陶技术影响的结果。 大汶口――龙山文化除了在制陶技术对南方广大地区有深远影响外,在拔牙习俗和农业种植方面也有影响。 拔牙习俗,从考古发掘来看,最早源于齐鲁东夷族。如大汶口文化遗址多处发现拔牙现象。像山东泰安大汶口、兖州王因、曲阜西夏侯、邹县野店、茌平尚庄、诸城呈子、胶县三里河等遗址中皆有发现。然后随着大汶口――龙山文化辐射范围展延开来,在苏、浙、沪、闽、鄂、豫、台等古遗址中也都有发现。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常州圩墩村遗址,上海崧泽遗址,福建昙石山遗址,台湾凤鼻头文化的垦丁和鹅銮鼻遗址,广东佛山河宕、增城金兰寺遗址,湖北屈家岭文化房县七里河遗址,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等,都有拔牙的例证。 这里特别要提出引起注意的是史前齐鲁文化与台湾原始文化的联系。在台湾,不仅于凤鼻头文化红陶类型遗址中发现了拔牙习俗,而且还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北方原始农业种植的谷物粟,在台湾的黑陶类型遗址中发现了磨光薄胎黑陶,最薄处为2―3毫米。从这些例证看来,台湾与齐鲁在原始时代即有了密切联系,显然凤鼻头文化受了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影响。因为凤鼻头文化红陶类型时限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上限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下限又晚于龙山文化,其黑陶类型已到了春秋末年公元前500年左右了。 (三)对北部地区文化的影响
齐鲁北与燕赵接壤,与辽东隔海相望。按说,齐鲁史前文化对燕赵地区影响较大,但从地下发掘看,靠近齐鲁的今河北地区,出土物证极少,还不足以说明影响的程度,只是在较远的唐山大城山遗址,有陶翳、弦纹横鼻黑陶缸、镂孔陶片以及较多的蛋壳黑陶、铜牌等出土。大城山遗址晚于山东龙山文化,不大可能是典型龙山文化的遗物,只能是受龙山文化影响的另一类型文化的产物。 辽东半鸟与山东半岛虽然有一海之隔,但两半岛史前文化的交流却不亚于陆地相连的地区。这是由于两半岛的特殊地理关系决定的。大约在五亿年前,两半岛连在一起,形成“胶辽古陆”。到了第三纪中、晚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胶辽古陆”下沉,海水侵入,形成渤海湾。但不太深,平均大约在20―40米之间。中间且有庙岛群岛为桥梁。从山东半岛的蓬莱乘船,经庙岛群岛中的南长山岛、北长山岛、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北隍城岛,每岛之间最远者十公里,从北隍城岛至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只有40公里,只要有一叶扁舟就不愁渡过。从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桨、陶舟,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的木桨,陕西宝鸡首岭出土的陶舟等情况看,在公元前数世纪内两半岛的航行条件已完全具备了。两半岛遗址中虽未发现木桨、陶舟等遗物,但辽东半岛的郭家村下层和上层文化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巨型石网坠发现,上层文化中还发现了舟形陶器。山东半岛荣成海边,前些年发现五千年前的独木舟;长岛大浩发现龙山文化时代的船尾、船桨,海底发现原始时代石锚;庙岛群岛各遗址中也皆有海砾石磨制而成的秤砣形网坠出现。这些巨型网坠说明,当时两半岛的渔民,已不是在浅海捕捞,已可到较深较远的海域捕捞了。当时在两半岛间航行,大概是极为平常的事,甚至比陆行同样的路程还要方便、轻快得多。这就是两半岛文化交流特别突出、甚至有人把两地文化说成同一种文化的原因。 当然,说两半岛是同一种文化的根据是不足的,因为两半岛的文化交流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据现在地下发掘看,辽东半岛原始文化已自成系列,按时间顺序为:小珠山文化,郭家村下层、上层文化,双砣一期、二期、三期文化六个阶段。胶东半岛原始文化与之对应的是以白石村、邱家庄、长岛北庄、龙山、岳石为序列的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大体相当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早、中、晚期,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六个时期。从两半岛文化序列相对应的六个阶段来看,其交流是有个发展过程的。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胶东白石村、辽东小珠山文化阶段,两半岛遗址出土的石斧、石珠、沟磨石(即网坠)比较一致,说明两地文化交流已经开始,但器物发现的还不多,不大明显。到了邱家庄和北庄阶段即辽东郭家村下层文化阶段,两半岛的文化交流有明显发展。1973年以来,在大连郭家村下文化层、吴家村遗址、长海广鹿岛小珠山遗址中文化层都发现了与胶东半岛北庄阶段和邱家庄阶段相同的器物,如釜形圆底锥足鼎、平流宽带把手实足翳、三足觚形器、褐纹彩陶、几何纹彩陶。而胶东庙岛群岛邱家庄阶段的北庄遗址一期文化层出土的筒形罐,该罐上面的各种几何形刻划纹,又与早于它的辽东郭家村下文化层的筒形罐相同,反映了辽东半岛文化的传统风格;还有长岛北庄阶段的红地红彩彩陶,也反映了辽东半岛文化的风格。这些情况说明,两半岛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尽管辽东半岛受山东半岛文化影响多而深,但辽东半岛对山东半岛的影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山东半岛对辽东半岛的文化影响更见深巨强烈。山东龙山文化相当于辽东郭家村文化上层、双砣子一期阶段。郭家村上层文化的多数器物是有自身特点的,这说明它自成体系。但是又有不少器物,如折腹罐、袋足翳、扁凿足鼎、三环足器、单把杯、镂孔豆和蛋壳黑陶杯等,又皆具有山东半岛龙山文化器物的风格。特别是墓葬中出土器物,与山东半岛龙山文化器物有更多相近之处。如老铁山、四平山之积石墓地出土的袋足翳、豆、三足杯、双耳杯、单把杯、三环足器和玉璇玑等,几乎全与山东半岛龙山文化阶段的同类器物相同或相近。 这一期,辽东半岛文化也给山东半岛文化以影响,如龙山文化后期,庙岛群岛之砣矶岛大口遗址第一期文化晚期的16号墓出土的Ⅱ式豆和21号墓出土的Ⅰ式罐,与大连老铁山积石墓发现的豆和罐很接近。 ① 岳石文化对辽东半岛文化的影响仍十分强烈。岳石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的数量很多。辽东双砣子二期文化开始出现?。再是此期两地陶器的共同特点是:都普遍有子母口、多凸棱、多三矮孤形足,多折肩或折腹,多器盖。 双砣三期文化时期,两半岛文化交流减弱。到了铜器时代,两半岛出现了石棚文化。石棚在两半岛出现,肯定与文化联系有关。 石棚是什么?过去有人认为是宗教祭祀活动的建筑物或氏族公共活动的场所,近几年通过调查研究,比较确定是一种墓葬,也叫“石桌坟”。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这种墓葬是在地面上竖起三、四块石板,上面用一块大石板覆盖,构成有如大棚一样的墓室。山东半岛关于石棚的记载很早。《汉书?五行志》载:“孝昭元凤三年(前178年)正月泰山莱芜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民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石立处,有白鸟数千集其旁。”辽东半岛的石棚记载,始见于《三国志》:“时襄平(今辽阳)延里社生大石,长丈余,下有三小石为之足。”金代王寂在《鸭江行部志》中写道:“己酉,游西山石室,上一石,纵横可三丈,厚二尺余,端平莹滑,状如棋盘,其下壁立三石,高、广丈余,深亦如之,了无瑕隙,亦无斧凿痕,非神力鬼巧不能为也,土人谓之‘石棚’。”这西山石棚当是今天瓦房店市李乡榆树房西山石棚,与山东莱芜石棚记载近似。 古人不知石棚为何物,感到神秘,似乎神鬼为之。其实,这种石棚葬在欧洲新石器时代是很多的。近几年在辽东半岛多有发现,尤以大连市为多。仅主要的就有全州区向应乡小关屯、新全县石棚沟、小刘屯、杨屯、台前、双房、王营、三台子、安平寨、瓦房店市台子屯、榆树房、铧铜矿、庄河县向店子、大荒地、栗子房等。山东半岛除莱芜外,在威海市之荣城也有发现。这是两半岛文化交流的又一表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