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方朔画赞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东方朔画赞碑

分类:【传统文化】

在山东陵县城内。造型高大宽硕,四面刻。正面和两侧系晋夏侯湛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正文,背面为颜真卿撰《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碑阳碑阴各15行,左右侧各3行,行30字,大字楷书。颜真卿书此碑正值盛年(45岁), 书法遒劲秀拔,雄健浑厚,大气磅礴,为颜碑中之珍品。苏轼云: “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一千二百年来,世人争相拓摹,推崇备至,建亭保护。

在山东陵县城内。造型高大宽硕,四面镌刻。正面和两侧系晋夏侯湛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正文,背面为唐颜真卿撰《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碑阳碑阴各15行,左右侧各3行,行30字,大字楷书。颜真卿书碑阴记,书法遒劲秀拔,雄健浑厚,气势磅礴,为颜碑中珍品,千余年来,世人争相拓摹,推崇备至。原碑在陵县神头镇东方朔墓祠内,后移今址,建亭保护。

位于陵县神头镇西。东方朔(前154―前193年),字曼倩,汉平原郡厌次(今陵县神头镇)人。长于文辞,诙谐善辩,墓前刻立“东方朔先生之墓”石碑一方,碑额刻“永垂不朽”四字,现移至陵县文化馆保存。墓南原有东方朔祠,已废圯。现祠院内有《东方朔画赞碑》一方,系明万历三年(1575年)乡耆康福庆等人按原碑复制,俗称“小画赞碑”,原碑为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刻立,现移置陵县文化馆。碑长方形,高2.46米,宽0.88米,厚0.25米,四面均刻字。碑阳额篆“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横书12字。碑文为西晋夏侯湛撰。颜真卿任平原太守后,故重新勒石书写碑文,并亲自撰书碑记刻于碑阳及两侧。宋代苏轼认为“颜鲁公生平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这块碑为我国古代名碑之一,对书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刻立。碑原立于陵县神头镇东方朔祠庙内,后移入陵县政府院内砌亭保存,现藏陵县文化馆。碑长方形,高246厘米,宽88厘米,厚25厘米。四面均刻字,碑阳、碑阴各15行,左右两侧各3行,每行30字。碑阳额篆“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横书12字。碑文为西晋夏侯湛撰。夏侯湛之父夏侯庄任乐陵太守时,湛自洛阳来此省亲,游东方朔祠庙,见东方朔遗像有感而撰此赞文。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德州刺史韩思复刻石建碑。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颜真卿任平原太守,因见韩思复所建碑满生苔藓,文字漫漶难辨。故重新勒石书写碑文,并自撰书碑记刻于碑阴及两侧。碑阴额篆“有汉东方朔先生画赞碑阴之记”横书13字。碑文即记述重新勒石刻碑的原因、经过等事。此碑书法严正峻峭,浑厚雄健,气势磅礴,神态端庄。宋代苏轼认为“颜鲁公生平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心”。实为我国古代名碑之一,对研究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