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严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严羽分类:【传统文化】 南宋诗人、文学批评家。字仪卿,一字丹丘,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主要活动在宋理宗(1225―1264)年间。生平事迹不详。其诗或忧伤时事,渴求恢复统一,亦有慷慨激昂之作;或悲伤离别,眷怀旧友,亦有怀才不遇之感慨。其中以绝句为最佳。于文学贡献最大者乃其《沧浪诗话》,其书针对苏轼、江西诗派、江湖派之流弊和道学家所谓“作文害道”之谬论,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与“兴趣”说,强调要重视诗歌美学特征,尊重诗歌创作艺术规律。全书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证》(一作《考证》),讨论诗歌之技法、法度,叙述历代诗派和各种诗体,探讨古今诗歌艺术风格。系统完整,纲领鲜明,为宋代诗话之冠。但因其未能触及江西诗派脱离现实生活之症结所在,过分推崇盛唐诗歌而走上模拟复古道路,反对“以文为诗”又发展到贬抑宋诗之极端,故在理论和批评上表现出片面性。有《沧浪集》、《沧浪诗话》等。 著名的南宋文学批评家。字仪卿,一字丹丘,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不详。据间接资料,约略如下:羽也天资高,不肯事科举(戴复古《祝二严》),他一生未从事科举,也没做什么官。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他的家乡邵武地区暴发了一次农民起义,起义军有上万人,攻克邵武、龙岩、汀洲等地,严羽逃离家乡,在外漂泊三年,重返家乡时年约四十余岁,所谓:“三年走南复走北,岁暮归来空四壁,邻翁为我长太息,人生四十未为老,我已白发色枯槁”(严羽《促刺行》)。而后,严羽又经历了宋、金、蒙古三角战争的动乱,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南宋王朝与蒙古联合夹攻金朝,乘金亡之机,宋军收复两京(西京洛阳和东京汴梁)。但南宋王朝不图统一恢复大业,反纵容蒙古军南下,结果两京复失,宋与蒙古人又开战。晚年的严羽一直过着隐逸的生活,“残生江海去,老作一渔翁”(严羽《有感?其四》),曾隐居于樵川,和同族严参、严仁及江湖派诗人戴复古等诗歌唱和以自娱。除诗文之外,严羽并非两耳不闻天下事,他也有“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之感慨(朱霞《严羽传》)。综上所述,严羽大约生于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间,主要活动于宋理宗(1225―1264)年间。严羽一生虽有诗歌创作二卷,但于后人没有多大影响,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主要在于其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在于其《沧浪诗话》。《沧浪诗话》是针对其时宋诗、特别是江西派的形式主义而发,推崇汉魏盛唐而力反苏、黄,并以禅喻诗。其主要诗歌理论有“妙悟说”,即诗歌创作要有长期修炼,于炉火纯青时,便会顿然领悟;有“别材”“别趣”说,即诗歌有自身的艺术特征和规律,“非关书”“非关理”,但又不排斥“书”与“理”;有“兴趣”说,即诗歌应该意境完美,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又应该摆脱理障事障,“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在诗歌批评方面,严羽极重风格的批评,包括个人风格批评和时代风格批评,他还把风格分为九品“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重在审美角度。在批评中,他标举汉魏和盛唐诗,以为前者有古诗人真挚自然,没有“以议论为诗,以学问为诗”的毛病;而后者笔力雄健、气象雄浑,无矫揉造作的人工雕琢感。严羽的诗歌理论及批评,在中国诗史上和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沧浪诗话》对明清两代文论颇有影响。研究资料可参见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福建通志》等。 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仪卿,一字丹邱,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主要活动于理宗朝,一生隐居不仕。有诗名,与同族严参、严仁并称“三严”。著有《沧浪诗话》1卷,《沧浪集》2卷,收诗146首。其诗颇多感时伤世、怀才不遇之作,艺术上“独任性灵,扫除美刺”,虽兼学李白、杜甫、韦应物,但更接近王维、孟浩然冲淡空灵的风格,成就逊于其诗论。《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志在天宝以前,而格实不能超大历之上”。所著《沧浪诗话》最有名于世,其论诗的基本方法是借禅理说诗理。他认为诗理与禅理相似,禅理须经“妙悟”而通,诗理亦须经“妙悟”而通。学诗者以“识”为主,有“识”则“具正法眼”,就会以“大乘禅”即汉魏晋及盛唐诗为“悟”的对象,经过“一味妙悟”,即可得“透彻之悟”,悟“第一义”,达成正果,“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如果无“识”或识力不足,则会以“小乘禅”即大历以后诗和等而下之的晚唐诗为“悟”的对象,即令有所悟,亦为“一知半解之悟”,落入“第二义”。至于学诗的具体途径,他认为“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然后依次往下熟读到李、杜和盛唐诸家,像参禅那样“熟参”,“久之自然悟入”。他还主张诗歌应当空灵蕴藉、深婉不迫,提出“兴趣”说,认为盛唐诗人“惟在兴趣”,达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艺术境界。他的诗论,实针对始自苏轼、黄庭坚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宋诗而发,尤其是针对宗法黄、陈(师道)而专务使事、用字、押韵的江西派而发;其宗盛唐而薄晚唐,则意在排击当时标榜晚唐的四灵派、江湖派。作者自负其诗论为独得之秘,称之为“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其间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然而以禅喻诗、以悟论诗本为宋人常谈,“兴趣”说则与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味”说有着内容上的继承关系。但作者对前人遗产进行了整理加工,形成自成体系的理论,其中颇多独到精微之见,对诗歌艺术性的探讨和古代诗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其诗论的缺点也很明显,如主观唯心色彩较浓,不免流于神秘玄虚;主张作诗取法书本而无视现实生活的作用,在本质上与江西派同一弊病。他对宋诗的批评,后人也有不同看法。但其对后世影响之大,则非宋代其他诗论家所及。明代前七子、后七子“诗必盛唐”的主张,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即深受其启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