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元分类:【传统文化】 节日名。古代宗教、民俗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道家传说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神,各掌人间善恶。七月十五日地官下降人间,消灾赦罪。每逢此日,各道观广设普度斋醮(jiào轿)。佛家又称中元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为梵语,意为解救倒悬。传说目莲母死后,堕入地狱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不能入食,倍受苦难。目莲在佛祖释迦牟尼盂兰盆经的指点下,于七月十五日以百味食物、五种水果供奉十万僧众,仰佛僧恩光,使母亲得救。佛家每于中元,举行盂兰盆法会,诵经施食。民俗以中元为祭祀祖先之日,又称鬼节。市场出卖各种冥器花果,亦有出外祭扫坟墓者。元代周密《武林旧事?中元》:“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 佛教的鬼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古人以七月十五为中元 (上元是正月十五日,下元是十月十五日),故称 “中元”节。届时,寺院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以追荐祖先的亡灵,故又称 “盂兰盆节”。盂兰为梵文音译,意为倒悬; 盆是汉语,为盛物的器皿,言此供具可以解除祖先的倒悬之苦。据《盂兰盆经》载,佛弟子目犍连用神眼看见母亲堕落在饿鬼道中受苦,饿得皮包骨,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目犍连马上用钵盛满了饭,借助自己的神通,送给母亲吃。他母亲接到饭钵后,抓起来还没有送到嘴里,饭就在手中化成了火炭。目犍连施尽神通,也没能把母亲从饿鬼道中救出来,只好向释迦牟尼求助,佛祖说: “你的母亲前世罪业深重,靠你自己的道力还不能将她救出,必须要集合十方众僧的道力,才能救她脱离苦难。” 目犍连请教如何才能集合十方僧众的道力,佛祖让他在七月十五日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靠大家的神力就可将七世父母及现生父母从厄难中救出。目犍连依言而行,他母亲果然出了饿鬼道。后世僧侣就根据 “目连救母” 的传说,将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定为佛教徒追荐祖先的祭祀节日。中国最早举行盂兰盆会是在南朝,由著名的 “皇帝菩萨” 梁武帝萧衍创设。这实际上是个 “孝亲节”,与儒教教义不谋而合,因此在中国信徒中广为流行。宋元以后,盂兰盆会由孝亲变成祭鬼,寺院僧侣于此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追荐亡祖,还有放焰口、放河灯、焚法船等仪式,故民间俗称为 “鬼节”。有趣的是,道教受此影响,也将中元节作为 “鬼节”,届时道观举行斋醮,以超度阴间的囚徒饿鬼。 中国传统节名。民间或称“鬼节”。时间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一作七月十四日。中元节的由来甚久,据《事物原始》 中说,七月十五日叫中元节,《大藏经》记载,目连因母亲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作火炭。目连求救于佛,佛令作盂兰盆,用奇果素食放在盆中供佛,然后目连的母亲才能得食。《东京梦华录》 中也说,中元节前几天,市上卖冥器靴鞋、帽带绿衣等,“以竹斫成三脚,上织灯窝,谓之盂兰盆”,挂冥钱纸衣,备素食以供奉祖先。节日那天,人们以麻、谷、秫缚在一起,挂在大门及中堂的天地祖先神位两旁,或设果品牲礼及麻谷之类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扫墓相似。不仅民间,宫廷中元节亦有仪式。如明代宫廷,中元将近,由御膳甜食房备制菠萝蜜,届时供奉于宫内佛堂,还在西苑举行法事,放河灯。京都各大寺院均于此日作盂兰盆斋。清宫中元节仪式在坤宁宫举行,有斋戒仪和祭祀神像及祖宗牌位等仪。 宗教节日。道教以夏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认为此日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的生日,地官要来到凡间考察人们的善恶,因此道士要诵经作斋醮。佛教在此日则要举行盂兰会。据《盂兰盆经》载,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的母亲死后,坠入饿鬼道中,目连便以钵盛饭喂母,但食未入口已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祖,佛祖让他于七月十五做盂兰盆,盆中置百味五果,供养十方饿鬼,超度众亡魂,其母方能得到济渡。目连依照佛祖之意济助饿鬼,其母解脱遂成正果。因此,民间认为中元是 “鬼节”。一般人家在此日也要祭祀祖先,解救父母在阴间的倒悬之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