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原古代文学的余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原古代文学的余绪分类:【地域文化】 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在这长达五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中,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走向衰亡,而中国文学却在小说、戏曲、诗文诸方面再度呈现出繁荣,产生了一些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作品。然而,就中原而言,其文学却在不知不觉中与封建社会的发展实现了同步。这一时期的中原作家,若以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和郑方坤《清名家诗钞小传》、张维屏《清代诗人艺谈录》著录的人名来计算,明代可以十数计,清代也在十位数以上。但是在如此众多的中原作家中,却没有出现一位一流作家,真正有影响的作家也是屈指可数。一些人在当时很有名气,但并不是以诗文名,而是因为职高位显,如祥符(今河南开封)人王惟俭,明万历时升兵部主事,光宗时官光禄寺丞,天启时三迁为大理少卿,以佥都御史出抚山东,入为工部右侍郎;信阳人孟洋,明嘉靖时曾拜佥都御史,巡抚宁夏,终南京大理寺卿。二人在当时都很有名气,尤其是孟洋,曾与“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何景明等人齐名,时有“十才子”之称。但是,后世知其诗名者却甚少。清代的情况亦大抵如是。如果不把这些以官位名世的作家计算在内的话,明清两代中原作家真正以作品名世的,大概只有何景明、高叔嗣、周亮工、侯方域、宋荦、刘体仁、周之琦、李绿园诸人,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何景明、周亮工、宋荦、侯方域、李绿园。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明文学家,“前七子”之一。明弘治进士,官中书舍人,陕西提学副使。为人刚正,不媚权贵。宦官刘瑾专权,何景明称病归。刘谨被诛,复起用。颇受正德皇帝宠?的钱宁方尝持古画登门求题,何景明道:“好画毋?我题也!”拒不从命。何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前七子”的另一领袖人物李梦阳尝被劾下狱,众人莫敢为之辨诬。何景明甘冒风险,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之。何景明与李梦阳同倡复古运动,参加者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他们针对永乐、弘治间出现的粉饰太平、雍荣华贵而又陈陈相因、平庸乏味的“台阁体”,提倡复古,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在怎样复古上,何景明和李梦阳却出现了分歧,所谓“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明史?文苑传?何景明传》)复古如果仅仅是盲目尊古,以模拟为能事,则对文学的进步毫无意义。何景明认为模拟古人“法同则语不必同”,强调创造性,显然是一种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主张。他主张“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仿形迹,” ① 以有求似,反对“刻意古范,铸形宿镆,而独守尺寸。” ② 何景明是一个关心现实社会的正直文人,其诗也较多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如《玄明宫行》、《鲥鱼》,揭露和讽刺了宦官专权;他的歌行体诗,师法李白杜甫,清新俊朗,颇有激情。他的怀古咏史诗,古朴文雅,多有借古讽今之意,那“积水沉秋堞,长烟带古烽。乾坤当失据,饕餮任群凶”(《三关》)的诗句,所指绝不仅仅是诗人记忆中的时代,它对现实的指责也是显而易见的。 明末清初,中原出了几个对当时文坛有很大影响的人物,他们是周亮工、侯方域、宋荦。周亮工字元亮,一字减斋,自号栎园,学者称栎下先生。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1612年),卒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先世徙居大梁,为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崇祯庚辰(1640年)进士。初任潍县令,行取浙江道试御史。清人入关,以御史招抚,累任两淮盐运使、福建按察使、布政使、户部右侍郎等职。尝被劾入狱,狱中著《因树屋书影》。获释后在安徽、江宁(今南京)供职,被劾去职。此后游于江南,因病死于馆舍。周亮工才高气逸,记闻淹博,著述颇丰。喜奖掖文士,出资刊行困厄不遇之文士的诗文。闻其死讯,士大夫相与哭于朝,四方之士相顾而泣。清初著名文人魏禧对周亮工评价极高,他说:“士之能以诗文名天下传后世者,有三资焉:曰记览之博也,曰见识之高也,曰历年之久也。记览博则贯穿经史,驰骋诸子百家,书无所不读,言有本而出之不穷;见识高则不依傍昔人之成见,不汨没世俗之说,卓然能自成立;历年老则积久而变化生,攻苦而神明出。公于三者,亦既恢然其有余矣”(《赖古堂集序》)。周亮工的诗,多悲时感事之作,苍凉质实,沉郁顿挫,与晚明浮靡轻佻之文风大不相同。如其《重九后一日偶成》诗:“霜严百卉凋,况此蒲柳质。良友?我衰,龟洪卜凶吉。龟策纷然陈,灵氛言不一。理外借遥证,淡情施曲笔。神有所不通,数有所难必。塞翁马不来,何者为得失。”古朴质实,情理并重,为周氏五言诗之上品。周亮工长期生活在河南,亲属在河南者居多,故其诗颇多反映河南生活之作,如《汴上谣十二首》、《游新密云岩宫同文大士姊丈》、《黄河阻雪同刘公勇登李家亭子予家大梁久为水没累欲移家依刘颍上》、《寒食后一日新乡道上简许傅岩》,都是吟咏河南的山川人物的。有些诗古朴典雅,寓情于景,很有特色。《寒食后一日新乡道上简许傅岩》云:“南辕西向浊河边,叹息危时径屡迁。半绽桃花全待雨,平飞柳絮欲为烟。敝车羸马吹新火,古道荒林拜杜鹃。烽燧十年归未得,却愁明发渡旃然。”写景状物,抒情寄怀,浑然一体,堪称佳作。 侯方域(1617―1654),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称“四公子。”深受复社领袖张溥和几社领袖陈子龙的推重,年纪轻轻便主盟复社,海内名士争与之交。性豪迈不羁,南明时居金陵,以仁途不遂,才无所用,遂纵情声色,流连秦淮,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慕恋,留下了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佳话。孔尚任的著名传奇《桃花扇》,就是在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传说的基础上,“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居金陵时,阉党阮大铖欲与之交,侯方域闭门谢客,又因与陈贞慧等欲檄阮大铖罪,构怨阮大铖,几乎被置死地。清人入主中原,侯方域身为贵公子,难释功名之念,于顺治八年(1651年)出应乡试,中副榜。顺治十一年(1654年),年37岁卒。壮而思悔,名其集为《壮悔堂集》。其散文在当时名气很大,与魏禧、汪婉齐名,号“国初三家”。清邵长蘅称“朝宗始倡韩、欧之学于举世不为之日,遂以古文雄视一世。” ① 明前七子、后七子皆倡复古,自归有光“唐宋派”始力矫复古之弊,结果矫枉过正,明文遂趋浮靡,正如邵长蘅所说:“明季古文辞,自嘉、隆诸子貌为秦汉,稍不厌众望。后乃争矫之,而矫之者变逾下。明文极敝,以迄于亡。” ② 侯方域倡韩(愈)、欧(欧阳修)之学,对明季浮靡文风是一个冲击,给明末清初的文坛带来一股新鲜空气。他写的人物传记,如《李姬传》、《任源邃传》、《徐作霖张渭传》、《马伶传》等,皆采用史传笔法,且又注意通过人物言行表现其性格、气质,加强人物形象。尤其是后者,写马伶为求扮演严嵩形似神似,远走京师,求为某类同严嵩的宰相的门卒,三年中日侍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终于形神兼似,令最善于扮演严嵩的李伶匍匐称弟子。其文既采史传笔法,又颇似传奇故事,艺术成就较高。侯方域亦能诗,有《四忆堂诗集》。 宋荦,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别自署绵津山人。河南商丘人。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卒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其父宋权为清世祖时重臣。宋荦年十四以大臣子弟入宿卫,为世祖所赏识。累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师。久在江南为官,暇日搜访古迹,延接俊流,诗酒唱和,相与啸咏于湖山之间。喜收藏字画古玩,又能诗。在当时文坛影响甚大,与王渔洋(士祯)齐名。邵长蘅评二人诗说:“新城(王士祯为山东新城人)天授既高,变化逾出,如游贾湖之肆,光怪瑰伟,而火齐木难之错陈也。商丘含吐蕴藉,标格隽上,如良玉之温润缜栗,而精采四映也。其体制互不相袭,而其溯源风骚,斟酌汉魏三唐自成一家者,固自异曲同工。” ③ 郑方坤也说:“两尚书诗,论者要不无轩轾。即先生曾有句云:‘绵津三舍避渔洋,诗屋新题讵敢当?’未敢以雁行进也。然当新城雷动风行之日,求其别开生面,旗鼓相当,而风流宏长,力能为一代主持文柄者,恐亦舍西陂一老别无替人也。” ④ 有《西陂类稿》。其诗《梁园怀古》,吊古慨今,颇多兴亡之感。“绝代风流谁继起,邹枚本自出群才”句气象恢宏,寄寓着诗人的非凡抱负。 在清代众多的戏曲作家中,河南的王 和吕履恒也许很难跻身名家之列。可是就中原来说,由于自明以降的200余年间很少有戏曲家,所以,王 和吕履恒也就显得较为引人注目了。王 (1607―1671),字子陶,号大愚,河南孟津人。清初著名书法家王铎之弟。曾官鹿城令。著有传奇《秋虎丘》、《双蝶梦》、《华山缘》、《司马衫》、《大孝子》、《拟寻梦曲》等。今存《双蝶梦》和《秋虎丘》两种,见《古本戏曲丛刊三集》。《双蝶梦》以明末社会为背景,以沈瑞、董?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中间插入有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开封的情节。此剧题目作“老庄周卖蝶放蝶,张参军冰人作人;董小姐入梦出梦,沈秀才寻亲做亲”,属传统的才子佳子剧,其旨却在风教,正如其兄王铎《双蝶梦序》所言:“今观《双蝶梦》、《司马衫》数传奇,非鬻淫无关世教者。平寇殿邦,解组寻亲,是岂谑赠芍药,尔鞘握椒,徒以蛊俗雕心, 讼 ?,失风雅之余韵乎?”《秋虎丘》写才子汪璞与于桂娘的悲欢离合。中间插入妓女王翘儿的故事。王翘儿本临淄民家女,自幼卖入青楼。得一少年资助,脱离青楼,徙居海上。倭人入寇江南,王翘儿为海酋徐海所得。官军召降徐海,翘儿劝其降。不料官军借机围剿,徐海授首,翘儿被赐与永顺酋长。翘儿不忍负徐海,夜半投江死(事见明梅禹金《青泥莲花记》卷三“王翘儿”)。剧中,于桂娘曾身陷贼手,得王翘儿救助始得夫妻团圆。汪璞感其义,葬其尸骸于虎丘山,并于中秋设坛追荐。王 的传奇虽是敷演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但其背景广阔,社会容量大,非一般的才子佳人剧所能比。吕履恒(1650―1719),字元素,号坦庵,河南新安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所著《洛神庙》传奇,一定程度上受到其舅父王 《双蝶梦》的影响。 该剧计44出,写作时间与孔尚任《桃花扇》约略同时。 剧以男女爱情为线索,反映明清之际风云多变的政治斗争,立意却与《桃花扇》大不相同。吕履恒《洛神庙自序》谈到写作此剧之旨,他说:“曲也者,委曲以达其所感之情。情莫切于五伦,夫妇其一也。乐府之传失矣,宋词元曲,或庶几焉。庶谓贞臣孝子之情有异于思妇劳人者乎?昔人云:‘使人闻之,增伉俪之重。’知此者,可与读吾曲矣。”《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而此剧意旨却在“使人闻之,增伉丽之重。” 明清两代,小说创作最盛,《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传世名作,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检索明清小说作者籍贯居里,属于河南且又广为世人所知者,大概唯李绿园一人而已,正如董作宾所说:“李绿园为吾豫唯一之方言文学家。” ① 李绿园(1707―1790),名海观,字孔堂,绿园为其号。晚年又别署碧圃老人。祖籍河南新安,生于河南汝州宝丰(今河南宝丰)。清乾隆元年(1736年)恩科举人。曾官贵州思南府印江知县,舟车海内二十年。所著唯小说《歧路灯》最为著名。《歧路灯》长达一百零八回,洋洋60余万字。该书通过封建社会末期一个家庭的盛衰写“败子回头。”主人公谭绍闻原非败子,父亲死后,他失去管束,所交匪类,终日酗酒赌博,狎尼宿娼,偌大一份家业败于其手。阅尽了人世险诈之后,谭绍闻在族人、父执、义仆等的规劝下终于“改志换骨”,重振家业。小说以理与欲的冲突结构故事,展开情节,以当时的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为主要活动背景,多方面展示了清康、乾年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河南的风土人情。小说旨在诫子弟,因而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良现象多有指责和揭露,对儒家伦理和宋明理学多所赞美。对这部产生于乾隆年间的长篇小说,郭绍虞、朱自清都曾给与很高评价,郭绍虞认为此书兼有《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之长,朱自清则认为《歧路灯》与《红楼梦》一样,“是中国旧来仅有的两部可以称为真正‘长篇’的小说之一”,其价值“只逊于《红楼梦》一筹,与《儒林外史》是可以并驾齐驱的。” ① 就是这样一部极有价值的小说,长期以来湮没无闻。1927年,河南学人冯友兰、冯沅君兄妹整理的《歧路灯》由朴社出版了一册二十六回,书前有冯友兰序和董作宾《李绿园传略》。由于只出版了一册,故而没能产生大的影响。1980年,栾星点校的一百零八回本《歧路灯》由中州书画社出版后,立即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注意,国内学人对《歧路灯》的研究遂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冯友兰在《歧路灯序》中说:“近几百年来,河南人之能以学术文章成名者,其数目是‘损之又损’,虽不必即‘以至于无’,然而的确是‘鲜矣。’其所以‘鲜矣’的原因之一,即是自从全国学术界的重心,自中原移到东南以后,河南人与各时代的大师,学术界的权威,或‘学阀’,失了联络。因之河南人在一方面因不能得那些大师们的指导及‘烟士波里纯’而不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又因不能得那些‘学阀’们的鼓吹揄扬,所以即有所成就,而亦不为省外的人所知。”南宋以来的中原文学亦大抵如是。李绿园及其《歧路灯》即是其例。然而,《歧路灯》还算幸运,虽湮没200余年,但终于还是为人们认识和承认了。另有一些中州先贤先哲的作品(主要是诗集、文集)虽或流传下来,但至今仍未受到重视,其文学价值当然也就无从为人发现和认识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