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亭建筑范例举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亭建筑范例举隅分类:【传统文化】 古人云,“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这里所描述亭之形象,与自然美相融合,十分优美。明人钟伯敬《梅花墅记》又云,“园于水,水之上下左右,高者为台,深者为室,虚者为亭,曲者为廊,横者为渡,竖者为石,动植者为花鸟,往来者为游人,无非园者。”这里提出“虚者为亭”这一命题,是十分精彩的一种见解。亭的文化审美性格确在于一个“虚”字。“虚”是亭的空间特性,即前述所谓空间通透与内外空间交流。空间特性的“虚”造成了亭的空灵之美。诸多亭例都具有这一特点。 在北京颐和园,有一湖山真意亭。我们且不说该亭的造型,仅就它的亭名而言,富于文化意蕴。笔者以为,“真意”一词,源自陶潜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运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一首具有一定玄学意味的好诗,其中有言“真意”者,即玄学之“道”(玄),玄学所追求的宇宙,人生的本体,本真。亭之取名“真意”,寄托着人回归于自然本真境界的要求与愿望。 同样,颐和园之谐趣园有洗秋、饮绿二亭,并列建临于泽畔,在审美上,有追求生命常青不到秋的象征性意蕴。颐和园的廓如亭,位于十七孔桥畔。该亭为攒尖顶,复檐,形体相对高大,这里长桥卧波、碧水荡漾,筑亭起到了构景、对景的作用。 在景山,有万春亭与观妙亭。亭址选于此,亦颇有意思。景山为故宫中轴线的北端终点,以景山之高,在此可俯瞰全部宫城建筑。故筑亭名曰“万春”,喻宫虽终而皇气无限,有如四季常青,在亭凭眺,北京宫城尽收眼底,可谓 “观妙”。 在故宫宁寿宫花园的大假山上,建有一座碧螺亭,此亭平面为圆形,二重檐,攒尖顶,亭顶之脊饰优美,小巧而具典雅之态,虽小而不失皇家风韵。(图六) 比较起来,北海静心斋的枕峦亭别具情趣,该亭名用“枕峦”二字,一是由此见出宅建于假山堆石之上;二则依所谓“风水”言,枕者,镇也,建亭有“镇邪去吉”之功,古人颇相信这一点。而枕,建亭以安然,高枕无忧之象征也。北海另有五龙亭,建于水边,平面为方形,攒尖顶,其中一亭的上层檐盖为圆形攒尖式。亭盖坡度均较平缓,立柱偏矮,其造型具有颇为强烈的亲水倾向,赐佳名为“五龙”,象征龙之入渊也,正是皇家政治、伦理文化的表现。自然,五龙亭还是远眺琼岛及景山的极佳处。 江南园林以苏州为最集中,建亭之多亦为他处所不及。正如前述,在苏州拙政园,水景丰富而亭筑尤美。该园水池中累土石构东西两山,起分隔南北园林空间的作用,西山建雪香云蔚亭,东山设六角待霜亭,有“絮语互答”之趣。两山以土植树,花卉扶疏,四时变换,丛竹相依,一片葱郁,岸边紫藤拂水,山水相吻。两山间又有溪水贯流,小桥引渡。桥东通梧竹幽居亭,该亭四面有圆洞门、在洞门内观池,风景如画。(图七)桥西有荷风四面亭,亭位于水池之山上,如天姿丽质、千娇百媚,“宛在水中央”。倘从小沧浪凭槛北望,透过小飞虹,可遥见该亭风姿绰约,景观层次煞是丰富。而从枇杷园北侧云墙之圆洞门南望,可以欣赏以嘉实亭为主营构的一组景观;倘由此门北望,又可见掩映于林绿之间的雪香云蔚亭为主体的又一佳景。拙政园中的亭,具有活跃、玲珑的艺术生命。苏州名园沧浪亭以该亭为园名,可见该亭对于此园有多重要。此园在苏州园林中地势较高,而水面尤宽,素以“崇阜广水”、“积水弥数十亩”而著称。该亭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中叶。清康熙三十五年重修沧浪亭于土阜之上,使其有“亭亭特立”之态,它处土阜最高处,朴素无华,确具山野、沧浪濯缨、濯足之趣。在怡园有小沧浪亭与面壁亭,玉延亭与四时潇洒亭、南雪亭、螺髻亭,构成了多层胜景。这些亭的文化性格亦颇有趣,其中 “面壁”者,源于佛教中国禅宗初祖于河南嵩山“面壁”苦修之说,以此命名,是佛教审美理想对园林、亭筑文化的渗透。而另一亭名“潇洒”,倒又是道家“逍遥游”思想的体现了。从这些亭筑,可见佛、道文化的影响。在艺圃,以池水为构园中心,池之东西两岸以疏朗的亭廊作为南北空间的过渡。其东岸小径可至乳鱼亭,为明代木构遗存,弥足珍贵。环秀山庄有问泉亭。拥翠山庄作为1949年之后虎丘公园之一部分,亦建问泉亭。然此亭体积过大,比例失当,曾经受到刘敦桢等学者的批评。 图六 北京故宫宁寿宫花园碧螺亭 图七 苏州拙政园梧竹幽居亭 亭是文化古迹,游览胜地的优美“符号”。在浙江杭州西湖、在承德避暑山庄、在上海诸多古园之中,亭的英姿常常涌现在游人眼前。扬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桥,有五亭耸立于桥上,这是对北海五龙亭的模仿之作,又不仅为模仿,由于其造型统一于整个瘦西湖的“瘦”之意境中,令人观之印象深刻。绍兴有兰亭,因王羲之撰书 《兰序集序》帖而名闻天下,成为历代书家的游历胜地。在长沙岳麓山下,有爱晚亭,具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文化审美情调。云南昆明圆通寺桥亭,桥、亭结合,风姿绰约,十分动人。(图八)四川成都西南青城山,为我国道教胜地,这里,于幽邃之山景中点缀着座座山亭。始以 “步桥雨亭” 为青城山风景之序曲,“步桥雨亭”处双峰对峙,空间狭长,巧妙地以亭桥分割空间,打破了景色单调沉闷,又借 岩作帷幕,让造型奇巧的亭徐徐亮相,造成悬念和诱导,增加了风景的魅力和幽深感,成为进山后第一个印象深刻的画面。进而是一山亭名“天然图画”驻守山口,面阔三间,飞檐翼翼,像张开双臂迎接客人,欢快生动。接着迎来了奥宜亭,这里山势陡立、古树森森,体现出“深奥”的自然美特征。奥宜亭建于山路急转弯处,在树间架空建亭,为别处所无的一大奇观。随着山路的延续,桥亭、听寒亭、慰鹤亭、冷然亭、翠光亭、卧云亭等一一历历在目,登斯亭抒胸臆。这些亭筑,色调素雅正契合道教文化的蕴味,常以雕刻,书法艺术点缀,又富于文化气息。它们的清虚深幽之形象与自然环境十分协调。据统计,青城山有山亭二十余个,平面多变,造型奇特,为不可多得之佳构。 图八 云南昆明圆通寺桥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