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古代版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古代版画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版画的国家。江西贵溪发现的漏板印花织物,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有了型版印花技术。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铜质印花凸版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三版三色印花纱,说明西汉时期已经有了凸版套色印花技术。新疆民丰出土的腊染蓝印布《菩萨像》,说明东汉时已经有了印染版画。至于雕版印刷版画,文献记载唐玄奘曾以回锋纸印普贤像。1974年陕西省西安西郊出土了外文印本陀罗尼经咒,据同时出土的文物推断,约当为七世纪初叶初唐的印刷物,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在纸上的雕版印刷品。1975年还出土了盛唐时期的汉文印本陀罗尼经。1944年四川成都出土了公元757年以后成都府刻印的梵文印本陀罗尼经。以上三种陀罗尼经印本,是现存中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几件木刻雕版印刷品。又因经文中有版画图象,所以是中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几件木刻雕版印刷版画。敦煌发现的有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刊记的《金刚经》卷首版画,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一件有明确纪年的木刻雕版印刷版画。五代时期的版画《大圣毗沙门天王像》等在敦煌发现。五代时期的吴越版画,也在杭州等地被发现。宋代出现了中国版画的第一个高潮,即宗教版画的高潮,各种版本的《妙法莲花经》版画多种多样;宋代起的各种版本的《大藏经》,不少都刻有精美的版画。高文进画的版画《弥勒菩萨像》等,也在日本被发现。山西应县木塔发现的辽代《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中国最早的漏版彩色套印版画。金代版画《四美图》、西夏版画《译经图》都是很突出的作品。元代的版画也很发达,朱墨套印《金刚经注》版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刻雕版套印版画。明代初期和中期,不仅宗教版画在皇族提倡下非常发达,而且继宋元之后实用版画也很发达。到了晚明的万历、天启、崇祯时期,出现了中国版画的第二个高潮,即戏曲、小说版画为主体的高潮,作品繁花似锦,版画画家与刻工人才辈出。戏曲《西厢记》、《牡丹亭》;小说《水浒》、《三国》、《西游记》等都有多种版本的精美的插图。福建建安派版画的朴实无华,江苏金陵派版画的明朗豪放,安徽新安派版画的精细婉丽,杭州武林版画的隽俏秀美,稍晚的苏州版画的多姿多采,都各具特色。汪耕、丁云鹏、蔡冲寰、陈洪绶等,都是著名的版画画家。安徽黄氏刻工十代相传,黄组、黄伯符、黄应光、黄一彬、黄子立以及刘素明、刘次泉、项南洲等,都是著名的雕版家。万历时期,西方铜版画《圣母像》等,也被摹刻成中国木刻版画。长幅版画汪廷讷的《环翠堂园景图》,画面长14米多,以精美闻名于世。明代还出现了大幅的活版版画《报功图》。晚明彩色套印版画达到了高峰,不仅有《花史》、《风流绝畅》等彩色套印版画名作,还出现了吴发祥的《萝轩变古笺谱》、胡曰从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等大部头的彩色套印版画。清代的前期,版画虽不如明代,但也仍很发达。康熙、乾隆时期出现了中国版画史上的第三个高潮,即宫廷版画的高潮。《耕织图》、《万寿盛典图》等,被称为“殿版版画”。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版画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宫廷还请郎世宁等外国传教士画家,绘制了《平定回部准部战绩图》等,并在法国刻成铜版版画。清代后期的民间版画,数量不少,但突出的作品不多,其中以改琦的《红楼梦图咏》;任渭长的《列仙酒牌》、《于越先贤传》、《剑侠传》、《高士传》等最为著名。道光时期石印技术传入中国,光绪以后,《点石斋画报》等石印版画大量出现,省工省力,中国木刻雕版版画逐渐衰落。中国的木版年画,明代已经形成,清代以后得到发展,清代晚期,插图版画虽然衰落了,但木版年画,却越来越深入于民间,并得到了发展。木版年画最著名的出版中心是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中国木版年画的大普及,是中国木刻版画发展史上的第四个高潮。中国古代版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