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改良土壤,精耕细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二、改良土壤,精耕细作边区土壤比较贫瘠,政府注重引导群众养用结合。主要措施是采取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间作套种或轮种。群众的经验是“谷子地里带绿豆, 高粱地里种江豆, 糜子地里带小豆”, “地里开个杂货铺, 此少彼多相互补。”采取这种耕作方式, 对培肥地力, 改良土壤, 减轻灾害收到了显著效果。在1939年间的生产动员会上, 就把改良农作技术, 精耕细作作为实现当年粮食增产20%的主要措施。1939年以后, 大部分农民都初步改变了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旧生产习惯。中央领导同志十分重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1941年秋, 毛泽东主席在陕甘宁边区的一个农业展览会上, 亲自和劳动模范郝光华探讨谷子的精耕细作问题。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引导下, 北部地少人多的地区, 农民比较普遍地推行精耕细作, 当时的办法是深耕、秋翻地、多锄草, 至少锄3遍, 吴堡也有些地方锄5遍。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 “锄头底下三分水”、“七次谷子八次瓜, 九次糜子十圪抓”, 有效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