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2.徘徊阶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徘徊阶段1966—1979年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在指导思想上受“左”的影响,存在着“重海轻淡、重捕轻养”的思想,同时,由于片面强调发展粮食生产,渔业摆不上位置,甚至把群众养鱼当作资本主义加以批判,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养鱼的积极性,不少地方大量毁塘种粮,使池塘养鱼水面由1965年2.45万公顷降到1972年的1.72万公顷,减少30.56%。江河捕捞由于拦河筑坝,不设鱼类洄游通道,加上工业“三废”对水质的污染以及电、炸、毒鱼等,产量亦由1952年的6 206吨下降至1978年的2 575吨,减产59.5%。淡水渔业产量长期在3万吨上下徘徊,1965年为3.11万吨,1979年为3.26万吨,仅增加1 499吨,增4.82%。 2.徘徊阶段1958—1968年这期间先是机动渔船增加很多,淡水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成功,同时推广了“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经,海带育苗和养殖有了新发展。但在“大跃进”期间,受“浮夸风”的影响,盲目追求高指标,违背了客观规律,挫伤了广大渔民的积极性。后来经过三年调整,渔业生产刚有好转,又开始了“文化大革命”,造成渔业生产长期上不去,养殖优势未能发挥,水产品产量长期徘徊。1968年,水产品总产量16.1万吨,比1957年下降5.3%。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4.2万吨,比1957年下降15.5%。海淡水养殖产量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均未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