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茶具艺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茶具艺术分类:【传统文化】 系指从古至今,茶具的品类、产地、艺术风韵、制作特色等。中国式饮茶,主要目的在于“品”,品茶的色、香、味、形,解渴则在其次。茶具作为品茶的重要工具,一方面,求其实用、大方;另一方面,又从茶道艺术实践出发,力求精美,求其雅致。中国茶具包括饮茶用具和煎水用具两部分,饮茶用具又可分为饮前对茶叶再加工的用具,以及辅助性的杂项用具等。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列举的当时茶具有二十四种:即风炉、惯、炭挝、火、?、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夹、盐簋、熟盂、碗、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等。由于唐宋时流行煎茶、斗茶饮法,只有茶盏没有茶壶,只有用来煎水的煎水壶。到明代,流行瀹茶饮法,才把茶壶带入饮茶用具之中。清代的饮茶用具,既有茶盏,又有茶壶。清代茶盏,主要为瓷质茶具。由于清人不再“斗茶”,故黑釉茶盏已很少使用,所有茶盏多为白瓷或青花瓷。在明清茶具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江苏宜兴紫砂陶制茶壶、茶盏。这些茶具能发真茶的色、香、味,制作工艺独特,造型美观雅致,堪称艺术品的一绝。早在明代,便已随我国茶叶的外销传至欧亚各国。日本人对宜兴砂壶的兴趣更加浓厚。许多明清两代制作精巧的宜兴茶壶,至今仍为各国公私收藏家作为中国古代饮茶文化和茶道艺术品而加以珍藏。饮茶煎水用具也可分两类,一是盛水用具,二是容火用具。自宋代始,人们多用较小的瓶来煎水,这种煎水器,质地有金、银、锡、铅、铜、瓷、陶等。明清两代,多以锡质茶瓶煎水。这种用“五金之母”的纯锡所制的“茶铫”,用来煎水,能“益水德”,煮沸时声音清脆,故为众多饮客所喜爱。此外,煎水要用火炉,也称茶炉。明代茶炉,流行铜、竹炉。其中,尤以湘竹所制的竹炉煎水煮茶,最为雅尚。这种竹炉,因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为人们世代珍藏。煮水煎茶的燃料多用炭火,唐宋以后,都将炭火称为“活火”。清人煎茶,则喜用桫木去皮烧成的炭。明清时期,由于人们饮用的主要是散条形茶,为了防潮和防止茶叶变色、变味、失香,故贮茶工具十分重要。当时人们贮藏茶叶,主要用的是瓷或宜兴砂陶的“茶罂”,也有用竹叶编制的篓。这些贮茶的用具既是实用器物,也是艺术佳品。由于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和茶具的不断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制造茶具的著名工匠。明代,江苏宜兴有四家造茶具最为著名,即董翰、赵梁(或作良)、袁锡、时朋,他们所造茶具,各具特色。之后,以时朋的儿子时大彬技术最高,他先做大壶,后又根据人们品茗斗趣的需要,改做小壶,流传甚广。其中,“六合一家”壶最为著名,壶身分为四,底盖各一,合之为一壶。清代,又有陈鸣远、杨彭年、陈曼生等工匠所制之壶,最为著名,均通称为“壶家妙手”。这些名壶,至今仍有传存于世者。体察、鉴赏中国的茶具艺术,是中外旅游者进行中国茶文化旅游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