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期燕的发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期燕的发展分类:【地域文化】 春秋末燕的发展,借助于晋国霸业复兴并灭戎狄。晋国自灵公以来,由于内政紊乱与诸卿间的纷争倾轧,终致与楚在?之战的大败,晋国声威衰落,失去控制中原之力,南有楚国北侵的威胁,西有秦国的困扰,北有戎狄的侵边,东有赤狄的蟠踞,受困于中条山以北地区。晋景公自 战失败之后,奋力图强,君臣上下协力同心,遂使晋国霸业再度兴起。景公六年(前594年),命荀林父兴兵伐赤狄,灭潞氏之狄(赤狄最强的一支),杀潞王;次年,又命士会兴兵灭赤狄甲氏、留吁、铎辰诸族,遂尽收赤狄所占卫国河北故地以至于邢(今河北邢台)。公元前541年,晋又败无终及众狄于太原并北逐白狄,肃清了晋国肘腋侧背之患,解除了中原国家受狄所胁的内外之忧。这个形势的变化,给燕国周人的发展和振兴带来了转机,这可以从考古发现上看出来:从春秋晚期始,姬燕贵族的墓葬,已经越出蓟都近地,远扩至今河北唐山、承德及辽宁西部的朝阳和山西浑源一带,这应是燕国政权统治范围的扩展,是对戎狄势力的取代。随着统治领域的延伸,燕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也大为优越了,除燕山南部的山前平原外,今河北境内的滦河流域、内蒙东南部与辽西接壤的大凌河流域直至辽河平原都为燕人所有,此外还有山林、草原和沿海渔盐之利,无论是农耕、放牧、渔猎或盐铁,燕国都具备了开发的条件。 燕国的初步兴盛和统一全境,标志着以一个大国的面目在北方崛起,大约是在战国时代的中期,这里有两条史料可资佐证:其一,考古界在今河北易县、兴隆、巡宁抚顺、鞍山和内蒙老虎山等地,出土了大批铁农具,还有“V”型铁犁,反映了当时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史书记载,燕文侯(前361―前333)执政时,燕国已有大量粮食的储备,粟可支十年,粮食之外还有蚕桑、枣栗之利;其二,燕国这时已有力量应付中原大国间的军争了,燕简公三十五年(前380年),齐攻燕,取燕桑丘(今河北徐水县西南地),三晋救燕,败齐师于桑丘。七年后,燕师又败齐师于林营。史载燕文公时,燕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兵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燕易王元年,齐乘燕文公死丧之时伐燕,夺燕十城。十年后,燕成为“万乘之国”(见《孟子》)。燕王哙三年(前318年),燕与三晋、楚国联兵攻秦。从这几例史料看,燕比齐弱,多被侵夺,处于守势,但它敢于抗衡,这应是有实力的表现。 燕王哙即位后,燕国可能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但不久因内乱而招致齐和中山的联兵干预,几至亡国。《韩非子?说疑》文中曾赞“燕君子哙,地方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堙汗池台榭,外不毕弋田猎,又亲操耒耨,以修畎亩。”这段文字概述了王哙是一位励精图志的国君。当时辅佐他的是老臣相邦子之,深得国人信重。王哙主政几年,就拱手让王位给子之。这场国首移人的大变,究竟是王哙情愿让贤为振兴燕国呢,还是受子之胁逼不得已而“禅让”呢? 由于无史料可探,后人不得而知。子之秉国政三年,燕国内乱,燕太子平与将军市被得齐宣王阴下支持,举兵发难,围王宫,事败被杀,“死者数万”,“构难数月”。齐宣王乘机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大举伐燕,陷蓟城,毁宗庙,掠宝器,王哙和子之也死于难中。当时中山也“以靖燕疆”为名出兵攻城掠地,夺取大片领土。齐军的入侵和掠夺,激起了燕人的反抗,以赵为首的诸侯国,也不允许齐赖在燕地不走,拟三晋联合,对齐进行反干预,齐宣王迫于众怒难犯,只好撤军。赵送燕公子职回国,立为王,即燕昭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