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布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布币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古代铲形铜铸币。由殷周之际作为等价交换物之铲形农具槟(布)发展而来。最初布币为农铲形“大铲布”。春秋时期布币为“空首布”,即有銎(qióng穷,安柄的孔)布币。其上一般铸有数字,或干支,或天象、事物、城邑以及一些不易确定其意义之字或符号。(见图)。战国时期布币形制较多样,有“平首布”(布首扁平,无孔,不能安柄)、“空首耸肩尖足布”、“空首垂肩弧足布”、“平首弧足布”、“平首尖足布”以及“圆肩圆足三孔布”等等。 布币单位以“ (jīn斤)”计。 布币流通结束于秦灭六国,统一币制时。后王莽时曾铸“大布黄(当)千”、“货布”等布币,但不久便废止。 布币 先秦货币。《周礼?地官》里布:“布参印书,广二寸,长二尺,以为币,贸易物。”由古代农具骖演变而来。古代“骖”与“布”同音,则以“布”代“骖”因有布币之称。初期布币首空可纳木柄,称为“空首布”。开始有耸肩大尖足、平肩和斜肩三种。耸肩大尖足币百元字,平肩和斜肩分大小两种,小者是大者之半,币面铸有地名、干支等文字。以后空首布逐渐演变为平首,即首扁平。平首布分尖足、方足和圆足三种。币面文字多为地名。方足布是流通地域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布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期三晋地区。布币的单位是赓。秦始皇统一中国,废之。王莽改制曾一度流通以后不见使用。 我国古代的一种铜铸币名称,从殷商后期及西周初期开始流通,至秦统一币制时止,是这一期间四大货币体系(布币,刀币,圆钱,楚币)之一。主要流通于三晋(韩、赵、魏)和东、西周及秦等地区(即今陕西省中部、山西、河南、河北一带的农耕地区),是当时流通范围最广的货币。 布币是由农耕工具槟和钱演变而来的。“布”是“槟”的同声假借字,且寓有流布久远的意思;“钱”是从古农具“铫”(音遥)近音相转而来。槟和钱都呈铲形,功用也相近。《诗?周颂?臣工》中有:“命我众人,?乃钱槟,奄观?艾。”毛传:“?,具;钱,铫;槟,驽;?,获也。”《说文?全部》亦说:“钱,铫也,古用器。”“槟,一曰田器。”且皆引《臣工》为证。 布币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原始布。又名大铲布,接近于农具原形,体大銎短厚重粗糙,在殷商后期和西周初期已经存在。2.空首布,又名铲布,体薄小,銎长,布的头上中空可以纳柄。有尖肩尖足、平肩弧足、斜肩等形状,背有三道纹。大部分布的币面上有各种文字记载,如干支、数字、地名等等。3.平首布,又叫实首布。基本上脱离了农具钱槟的原形,布首扁平,币身无直纹,钱背素面。钱面有地名及货币单位等文字,如“赓”、“?”。布币大小形制不同,重量从30克到5.6克不等。战国时期,赵国曾铸行一种圆肩圆足的“三孔布”,正面铸地名,背有字记重量,大的铢重一两十五,小的十二铢。这是我国早期的一种过渡性铢两货币,是秦半两的先驱,也显示了古代货币向圆形化发展的趋向。 总之,布币从农具原形逐渐演变,由大而小,由粗而精,趋于轻、小、薄和便用,为秦统一货币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统一币制,把布币和其他古货币都统一为圆形方孔钱,且规定秦半两钱为日常流通的货币。此后,布币虽被王莽一度仿制使用,但已不再属通行货币之列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