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西宫殿的不同文化意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西宫殿的不同文化意蕴分类:【传统文化】 中西宫殿建筑有着不甚相同的文化追求和文化意蕴。其要者,有以下两方面。 西方重单体而中国重群体 不少艺术史家说,西方建筑是以教堂、寺庙为主体串起来的一部艺术史,而中国建筑则是以宫殿串起来的。的确,在中国古代,宫殿始终是建筑舞台上的主角,从未出现过时间上的断裂,要是从商代安阳小屯村殷墟的宫殿残迹算起,到清末,差不多历经三千五百年以上。在中国古代的任何历史时期中,建造得最宏大,最华丽,级别最高的每每都是宫殿。它代表了中国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在它身上也最能完整地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特殊性格,宫殿不愧为是中国古建筑的重心。 然而,较为遗憾的是,就地面上保留的古代宫殿遗址来看,中国是远远不及西方的。以毁灭战败王国的宫殿来宣告胜利,是中西古代帝王共同的习惯。亚历山大将火炬投入波斯王国的波斯波里斯王宫烧不掉它美丽的石柱和布满雕刻的大楼梯,中国秦末项羽的一把火却使大片木构宫殿烧了三个月。西方皇帝的点火多少带有着象征的意味,而中国皇帝对前朝宫殿的破坏还包含着“压王气”等迷信意味,因而非得烧个精光而后快,这是两者的不同。 由于文化传统和建筑观念的差异,中西城市中的宫殿所采取的设计方法又是很不相同的。西方皇宫强调的是建筑物的单体,即以某一主要的宫殿作为王室权力的象征,(比如路易十四时的凡尔赛宫),而中国宫殿强调的是群体,它必须通过一连串空间和实体的组合和交替,来烘托某一特定的主题。尽管也存在着某一中心的单体建筑,但从整体来看,它并不占压倒一切的优势。就好比故宫的太和殿,如果将它单独置放在郊外的山水之中,它就并不显得很宏大,有些著名的寺院大殿并不比他小多少,它的艺术感染力与两翼伸展四、五百米的凡尔赛宫是不能相比的。但是,由于在它前边建造了五座门楼,以及有众多的庭院空间的铺垫,它的艺术魅力和气势就大大地加强了。 在整体建筑序列的艺术构思上,中国宫殿的门起着引导和带领整个主题的任务,有了门与庭院虚实的交替,整个建筑序列便现出了某种时间艺术的特性,犹如音乐作品的序曲。一座座造型各异的门就好像在时间上流动跳跃的小主题,它引导着最后中心主题的出现。而在西方宫殿艺术中,一般不存在这一丰富多变的前奏阶段。 西方少等级观念而中国重伦理至尊 从宫殿的平面布置方式来看,中国宫殿有着严格的主次,内外的等级。它的外朝和内寝是完全分隔开的,“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这一封建礼制思想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最为特出,内寝因是后妃所居,所以呈全封闭状态,建筑密集,安排有各种功能的房屋,俨然是一个独立的小天地。建筑的等级甚至在并列于大台基上的外朝三大殿上也反映出来:太和殿级别最高,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准备用房,就只用单檐四角攒尖顶;最后的保和殿是宴请重臣和举行殿试之处,其地位比中和殿重要,于是用了重檐歇山顶。 西方宫殿中各种用房的设置没有十分显明的等级差,像凡尔赛宫内,国王起居之处与贵族大臣们的休息办公处同处一个楼面,仅室内装修有些差别。楼中央著名的大楼梯迎接着所有的来宾,完全没有像太和殿台阶上那样,特别设有皇帝专用的丹陛。另外,由于习俗的不同,西方不存在男女有别的封建伦理,相反的,王公大臣均要携带夫人去出席国王主持的宴会、跳舞等各种娱乐活动,因此,宫殿建筑的公共活动大厅特别多,这些厅的室内布置,较为亲近宜人,并且可与室外的花园直接相通,格调较为明亮开敞。 而就明清宫殿来看,外三朝的公共活动面积十分有限,不存在君臣同乐的可能性,最大的太和殿也只强调了宝座所在的区域,集中渲染了帝王个人的威严和至上。这和中国古代数千年来,一贯是君权至上的封建集权统治的政体有极大关系。而西方国家即便在绝对君权时期,也每每以古典艺术作为象征国力昌盛的楷模。这样,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相对民主思想,对国王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多少有些影响。据西方学者介绍,路易十四时期,国王定期开放凡尔赛宫和花园,让巴黎市民参观游览,市民们只要衣冠整洁,便可购票入内,据说游人可 一直走到国王卧室的外面。宫殿能如此开放,在宗法礼制思想盛行的中国古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