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丰富多采的拳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丰富多采的拳种

分类:【地域文化】

战国时代,武术开始作为复述战斗的战功形式作表演了。到汉代,这种报功、贺功、奖功的表演形式更为统治者所使用,促使了“大战之术”的武术技艺进一步提高,风格不同的技术流派日益发展。在《汉书?艺文志》中“兵技巧”类里有13家、199篇,都是记述不同风格的“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技艺专著。

唐代开始科举武士的制度,宋代继续沿用,兴武举,建武学,结武社,允许“路歧人”卖武艺,使中华武术在宋代获得了大发展。在社会上武术已经形成独立系统,出现了多种独具风格的技术流派。何良臣的《阵纪?技用》和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都写到“宋太祖(赵匡胤)有三十二势长拳”的套路传到明代。蔡修著《铁围山丛谈?说部》中说:“赵匡胤以一条杆棒打天下”。有称太祖拳术曾被嵩山少林寺僧学得,至今太祖拳门以赵匡胤为开山祖。宋代民间武术结社在河北甚为普便,苏轼出仕定州时就曾写过定州民间武术结社盛况的专折奏于朝廷。

明清是中华武术的“盛极”时期,有些拳术产生或萌发于河北,随后传播全国,有的传至海外。据不完全统计,河北风格特点不同的武术拳种有:形意、太极、八卦、无极、八闪翻、绵张翻、鹰爪翻、义子翻、翻子(长、短)、六合、通背、燕青(迷踪)、劈挂、查拳、华(花)拳、炮锤、洪拳、太祖、八极、二郎、功力、明堂、沙脚、螳螂、弹腿、连环腿、连拳、短拳、戳脚、地躺、少林、梅花、罗汉、佛汉、峨眉、扫手、随手、拦手、掌式、搓拳、井泉、猿功、言情、缠身、象形、唐拳、太祖反拳、伍子孙武二门、李逵、菩提、雪花等50多种。因篇幅所限,仅介绍如下拳种的历史、内容和风格特点。

形意拳

也称“心意拳”、“六合拳”、“心意六合拳”。为山西省蒲州(现永济县)人姬际可(字龙峰)在大枪术的基础上吸收少林寺龙虎豹蛇鹤“五行拳”精华,于明末创立的。姬氏首传河南,再传山西。四世门人戴龙邦传河北深州李洛能,由李洛能传授推广。

形意拳是体、用、艺三者兼备的优秀拳种。形意拳的内功(少练“三体式”,老练“浑元桩”),是疗效卓著的气功。王芗斋创“意拳”的基础就是形意拳术。

形意拳以“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龟、鸡、鹞、燕、蛇、

、鹰、熊)为其基本拳法,以“三体式”为基本桩功。 单练套路有五行拳、杂式锤、十二洪锤、鸡形四把、五形合一、进退连环掌、八式等等;对练套路有安身炮、五花炮、三手炮、九连环等。器械套路有三才剑、五行刀、五行棍、奇枪等。

河北形意拳的风格特点是:拳势舒展,稳健扎实,动作协调整齐,手脚简洁朴实,严密紧凑,快速完整。

太极拳

太极拳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创始人传说为明末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他将戚继光发掘的民间16家优秀拳术中的精华进行研究整理创编出太极拳术。清代河北永年县杨露禅(1799―1872)从陈王庭五世传人陈长兴学得此艺,传至河北、北京,又传至全国。现已传至亚、欧、美、澳。清末著名武术家杨敞有诗说:“谁知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氏传。”太极拳流派全国已有陈氏、杨氏、武式、吴式和孙式。武式为永年县人武禹襄传留,吴式为北京人吴鉴泉传留,孙式为完县人孙录堂传留。

太极拳基本姿势名“太极十三式”,即?、

、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现各式太极拳特点略有不同,但其风格特点基本上是柔合、缓慢、圆活、舒展。陈式则保留着“以柔为主,柔中寓刚,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孙式则将形意、八卦拳术精华糅于其中,使太极拳在体用效果上发展了一步。

太极拳门的器械常见的是太极剑。

八卦拳

八卦拳现通称“八卦掌”,历史上曾称“坎卦”、“离卦”、“八方步”、“阴阳八卦”、“阴阳八盘”、“八盘掌”和“转掌”等。

八卦拳和形意拳、太极拳,这三种拳也有称“内家拳”的,以别于长拳类型的“外家拳”。八卦拳术形成较晚,它吸收了内、外两家的精华,故技术更较全面,技术要求和人体机能更较统一。武术名家孙录堂称八卦拳为“万法归一”的拳术。

八卦掌是以掌法变换为主要手法、以提踩摆扣为主要步法、运用腰胯转动转圈行圆为主要形式的、身体机能与技巧统一的、完整身法下的整体功力运动的一种拳艺。

据史料记载,清代乾隆时期反清复明的八卦教农民运动组织中已传授“八卦拳”。

河北省境内流行的八卦掌主要有:文安县董海川的“转掌”,全称“游身八卦连环掌”,有的称“老八掌”;霸县李振清的“八盘掌”,全称“阴阳八卦转环掌”,有的称“八大势”。还有赵县梁道人传留的“阴阳五行八卦掌”,徐水县高虎臣(仙云)的“硬八卦”等等。

八卦的器械有八卦刀(四尺二寸)、八卦枪(双头)、子母鸳鸯钺等。

六合拳

六合拳较早记述见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它已有400多年历史。沧州六合拳传习大约在清道光年间。现在全国都有传流。

六合的含义说法不一,有说是六个方位之合的,有说是沙、刘、杨、赵、罗、孙六姓武术家之合的,有说是人体内外的六合:眼与心、胆与力、气与血、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脚的六合。该拳基本要求就是此六合。

六合拳又称“母子拳”、“百拳之母”。基本套路为前四趟、中心趟和后四趟,还有六姓精华的六家式。以手法多变著称的散手行拳为守门套路不轻易外露,器械中有六合枪、六合大枪、六合刀全国盛行。拦刀是实战中的优秀套路,现会者已不多见了。

六合拳术的风格特点突出的是:动作刚劲有力,舒展大方,招式清楚,变化多端,动静分明,干净利落,是技击方法多的优秀长拳拳种。

八极拳

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简称“开拳”。它源于沧州孟村,是流行于北方的优秀拳种。抗日战争前,原中央国术馆曾列为必修课。

八极拳是清康熙年间自称浙江少林寺“癞”(号魁元)的云游僧人首传孟村吴钟的,现已传至9世,历经200余年了。

八极拳的“八”为阴阳和多之意,“极”为巧妙变化身法招术达到奥妙之意。该拳术套路之多为河北拳种之冠,多达百余。主要的有:六大开、八大式、四十八个大架子等等。演练套路有:小架八极、八极单打等等。刀、剑、枪、棍等器械套路均有。

八极拳的核心拳是六大开,八极主要招术尽藏其中,故不轻传。主要招术包括:顶、抱、单、提、胯、缠诸法。六大开含: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招术连贯,上中下三盘连击,劲足势猛,跺子如雷,进步似电,见机变化,奥妙无穷。所以说八极拳术是攻防性很强的技击拳术。

八极拳的风格特点是:结构严谨,朴实无华,贴身近靠,近身短打,发力猛暴、刚烈,以气催力,变化多端,后发制人。

燕青拳

燕青拳又称“迷踪拳”、“秘宗艺”等。在沧州名称不一,但其历史、内容皆大同小异。该拳术相传为宋代农民起义英雄燕青据其师卢俊义的少林拳术所创。清雍正年间由山东岱岳人孙通传于沧州陈善等人而流传至今。静海霍元甲家即此拳术。是体用兼备的优秀拳种,“北腿”的重要拳种,河北盛行,南方也有流传。

燕青拳术的主要套有60多个,单练、对练的拳术20余趟,器械30余趟。拳术除溜腿架外,还有燕青架子、绵征架子、绵征拳、大小五虎拳等等。器械有四门金销刀、燕青拐、太师鞭、六路枪、群羊棍、八卦枪、二郎棍、三节棍、十二连枪等等。该门套路现已失传了一些。

燕青拳的风格特点是:步法沉稳,迂回交错,势式连贯,敏捷多变,起落干净,清晰明快,腰部发力,刚柔相济,手到脚到,突出用腿。

八闪翻

八闪翻又名“八步架”,俗称“翻子”。是史料记载较早的拳种之一。戚继光《纪效新书》有叙述,兴于明代。据蠡县张村营曹丙寅老拳师讲,是其祖师学于少林寺法静、惠明、寂然僧师,他已是当地第六代。保定地区盛行翻子掌历史已久,流派也多,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翻子名家,但八闪翻正宗派已不多见了。八闪翻包括脆八翻、大八翻、小八翻、外八手、里八手、紧八手、十八步、八步紧缠身等。脆八翻又包括八母式,一式变多手,有百余手。蠡县曹丙寅一支还有“岳氏二十四式”(散手),不轻易传人。

八闪翻的套路内容丰富,短小精悍。八闪翻的风格特点是:结构严谨,风格紧凑,劲力充沛,节奏鲜明,变化多样,快速有力,一气呵成。突出特点是“闪翻”、“翻转”和速度快。故翻子拳术有“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的称赞。

鹰爪翻子

鹰爪翻子本世纪30年代中由翻子拳术、“岳氏散手”和鹰爪力功相结合而发展成的翻子拳种的一个新的流派,称“翻子门鹰爪派”,是雄县武术家陈子正在其师刘成友的帮助下创始的。

鹰爪翻子拳术主要套路有:罗汉拳、八面追、八步追、连环拳、鹰爪行拳、鹰爪连拳、108手对练等。器械有刀、枪、剑、棍、大刀、朴刀、匕首、虎头钩、三节棍等。拳械的单练、对练套路30多个,而鹰爪行拳、连拳是其主要代表和精华所在。

该拳术特点是:出手有拳掌打,回手用鹰爪抓,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在招术上使用分筋错骨、点穴闭气。概言则是:快、翻、变、速、抓五字,而又突出“翻”和“抓”二字。所以,该拳术属翻子拳种而不是象形拳术。

戳脚

戳脚的全称为“九番御步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又名“九番鸳鸯脚”、“九枝子”、“趟子腿”,简称“戳脚”。

戳脚拳术正式形成现仅知于清末,是天理教农民起义领袖武术大师河南人冯克善在河北饶阳、蠡县首传的一个优秀传统拳种。武术界称为“北腿”的主要代表拳术,练其拳术者称戳脚门。

戳脚门武术是一个较大拳系,主要拳术有:戳脚、六合根、金刚锤、甲子锤、地行拳等。具有突出特色的器械有:正把罗丝枪、左把罗丝枪、五护断门枪、易手四门枪、二龙出水枪、绝命十三枪;大小昆仑刀、梅花落枝刀、夜战八方刀、八卦刀、绝命十三刀;文武三才剑、绝命十三剑,还有大刀、双刀、鞭、锏、锤、抓、榕、拍耙、鸳鸯钺、鸳鸯盆、火焰剑、乾坤剑等。

戳脚是一种拳脚并重、突出腿法、内容丰富、攻防结合严密、技击性强的优秀传统拳术。戳脚以“武”九趟、“文”九趟共18趟为其基本套路,腿法、手法、身法各有八种类型,尤其腿法有81种。腿法之多甚为罕见,故有“北腿代表”之称。

戳脚文武趟子的风格特点各异。武趟子是架式较大,动作舒展,风格为直进硬攻,猛打猛冲,劲法刚里含柔,攻防方法清晰。文趟子则是架式较少,动作严谨,风格是灵活多变,劲法为寓刚于柔,柔而后刚,攻防方法含蓄。

通背拳

通背拳又称通臂、通备,是较古老的拳种。明末著名学者黄宗羲父子均有著述。《南雷集?王征南墓志铭》中说:“佑神通臂最为高”。黄百家说:“通臂,长拳也”。通背拳在全国已发展成若干流派,争奇斗艳。

通背拳在河北较普遍流行于东部。沧州一带有金丝荷叶通备,大清河流域是五行通背,京南京东则是五猴、白猿通背。近知五行、五猴、白猿通背实为一个流派,名称不同而内容大同小异。沧州通备为一游僧传留,五行或五猴通背是清代山东祈云父子所传。

五猴通背既属长拳类型,又有象形拳特征。通背拳侧重实用,不讲究套路而讲求招法。入学先练基本功,如“五行拳”(摔、拍、穿、劈、钻)、散手后,再习练“单操式子”,有“十二连锤”、“十二野马奔槽”、“十把擒拿”等。单操势子有套路性质,只是短小精悍的招法。因该拳讲“见招打势”,故没器械的固定套路,习练时按拳术使用器械,常用器械只有刀、枪、棍,表演现组织套路。

五猴通背拳的风格特点是:大劈大挂,放长击远,粗犷豪放,凶猛沉实,雄浑有力,舒展大方,而又内外兼顾,刚柔相济。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