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分类:【传统文化】

传统价值范畴之一。“义”也是华夏民族古已有之的传统范畴,并非儒家发明。“义” 的本义是 “宜”,一个人所作所为合宜就叫作 “义”。合宜与否,当然不是以个人的好恶是非为转移,而是以社会普遍公认的尺度为准则。简单地说,这个 “义”是中国传统社会普遍认同的为人处世的准则,是超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范畴。孔子将其作为个人去就取舍的标准,即 “君子义以为上”,提倡 “见义勇为”、“见得思义”、“义然后取”,自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观念被儒家后学发扬光大,成为儒教基本的价值范畴即 “五常” 之一,而且派生出 “忠义”、“孝义”、“仁义”、“侠义”等概念。尽管 “义”从来没有权威的定义,在现代学者看来,甚至是一个浮泛的道德概念,但中国古人对其内涵是心领神会的,例如 “先人后己”、“劫富济贫”、“克己奉公”等肯定是 “义”,而 “损人利己”、“假公济私”、“为富不仁” 等则肯定是“不义”。客观而论,“义” 绝非是某个阶级的专利,也不是帝王发明的道德工具,而是被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范畴,并非今人所理解的那么狭隘。例如,蜀将关羽的 “忠义”,就不仅指他对刘备的忠心不贰,同时也指他不忘旧恩而释放曹操的义举。梁山泊的英雄,有帝王子孙、富豪将吏,还有三教九流,甚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但都以 “义气” 相通。尽管蜀将关羽和梁山好汉实际上都是通俗小说家塑造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所以被人津津乐道,就在于知恩图报、扶助弱者、仗义疏财等义举是大多数中国人所肯定的。应该说,“义” 作为华夏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范畴,体现的是传统社会的 “正义”,当人们使用 “义旗”、“义士”、“义举” 等词语来表达某种价值判断时,就绝非 “封建道德” 四字所能概括。

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如从兄、尊贤、敬长、忠君等等。孔子把义作为人的立身处世之本。认为“君子喻于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孟子认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义”的根本是“从兄”,并把义作为人的行为规则,“义,人之正路也”。主张“舍生取义”。董仲舒认为“立义以明尊卑之分”,并把“义”与“仁”、“礼”、“智”、“信”并列作为“五常”,要求人人都遵守。韩愈认为“行而宜之之谓义”,即作当为之事为义。

儒家思想学说的重要范畴之一。主要指伦理关系。《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行而宜之谓之义。孔子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仕君就是“大义”。“义”行的准则是“礼”:“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孟子》则把“义”扩展为一切符合于“仁”的行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尽心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居心于仁,行由其义,则“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由于义行常和利益发生冲突,故学者多有“义利之辨”。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孟子亦以“义”排斥“利”,“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至荀子,则义、利并存,但以义为主:“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墨家则以义、利为一:“义,利也。”(《墨经上》)如果不合“人民之大利”,也就是不义。而道家则崇尚自然,不别义、利:“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辨?”(《庄子?齐物论》)故以仁、义为旗帜者,主要是儒家,对后世学者,则常以其对仁、义的态度而划分其家派。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