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乌什起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乌什起义分类:【传统文化】 清代新疆乌什维吾尔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武装斗争。乾隆三十年(1765)二月, 清驻乌什办事大臣素诚(苏诚)与阿奇木伯克阿卜都拉征派民?二百四十名运送沙枣树, 因运夫询问运送地点,遭到毒打,引起强烈不满,遂共推小伯克赖和木图拉为领袖, 于十四日夜在城中举行起义,将阿卜都拉、素诚及家奴兵丁等全部杀死,放火焚烧衙署。当地人民平日受素诚与阿卜都拉的残害,愤恨至极, 纷纷响应。清军闻讯前来镇压,乌什人民坚决抵抗,城垣被围达半年之久。后因弹尽粮绝, 赖和木图拉中箭身亡,内部发生动摇,起义失败。 (1765)反对封建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农民起义。清朝统一新疆后,天山南北出现相对安定局面,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仍然存在。乌什办事大臣素诚横征暴敛,作威作福,任意污辱维族妇女。乌什阿奇木伯克阿卜都拉也带了一批哈密的亲信爪牙为非作歹,以致民众怨声载道。乾隆三十年(1765),乌什小伯克赖和木图拉奉素诚、阿卜都拉之命,率240名维吾尔农民解送沙枣树。赖和木图拉的妻子曾被素诚奸辱,早已积怨在心,于是鼓动运送沙枣树的维吾尔农民举行武装起义。二月十四日夜,起义农民向驻守乌什的清军发起进攻,素诚、阿卜都拉退到山上拒守。起义者打败清军,擒获阿卜都拉,素诚父子自杀。起义农民控制了乌什城,推举赖和木图拉为阿奇木。 起义农民包括妇女、儿童都积极参战,坚守城池,清军屡攻不克,只得对乌什进行长期围困。清政府极为恼怒,下令将屡败的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纳世通、驻阿克苏办事大臣卞塔海处死,派阿桂将军赴乌什督战。阿桂指挥清军用大炮攻城,赖和木图拉在激战中不幸阵亡。赖和木图拉之子额色木图拉继续领导起义者战斗。在清军长期围困下,起义军缺粮少柴、人员损失达三分之一,处境越来越困难,但“仍以死抗拒”。这时起义军内部出现原商伯克沙布勒、锡喇卜阿珲等叛徒。他们将额色木图拉及其子阿尔穆拿拉、婿塔依拉等42位起义军首领缚获献给清军。八月十五日清军进入乌什城,对起义农民进行大规模血腥屠杀,剩余一万人分四起流放伊犁。 乌什起义虽然失败,但给清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清朝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下令公布素诚的罪状,并根据乌什事件的教训,实行政策上的调整以缓和阶级和民族矛盾。如阿奇木之权宜分、私派宜革、差役宜均、赋役之定额宜明,又申谕清朝官吏善待伯克,不准支派农民随同行猎等。清政府还将总理回疆参赞大臣由喀什噶尔迁来坐镇乌什,将阿克苏官兵移驻乌什,并从1766年起在乌什开办屯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