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乌孜别克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乌孜别克族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喀什、乌鲁木齐、莎车、叶城等地。人口有1.4万多(1990年)。其先民可以追溯到中亚古代的粟特人、花拉子模人、大夏人、大宛人等。族名产生于13世纪。当时蒙古人建立的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公元1312-1341年),统一了分散在中亚的各个部落,其汗国被称为乌孜别克汗国,其国人被称为“乌孜别克人”。14世纪以后,部分乌孜别克商人沿“丝绸之路”到中国内地经商,有些人逐渐在新疆的一些城镇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18世纪中叶,迁入新疆的人数大增,直到20世纪初,仍不断有人迁入。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民族文字。大多数人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少数人从事牧业,兼营农业。妇女尤擅刺绣,在新疆久负盛名。信奉伊斯兰教,建有较大的清真寺,有些寺内附设经文学校。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 12,453人(1982)。族名源自十四世纪的蒙古钦察汗国乌孜别克汗。《元史》作月即别、月祖别。后一部南下至中亚地区。由于与中国商业往来不绝, 以后有些人又从中亚陆续迁入我国新疆, 逐步成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清初统一新疆后, 来我国贸易的中亚乌孜别克商人, 多冠以中亚地名,如“浩罕人”、“布哈拉人”、“安集延人”。历史上都以经商为主,少数人经营手工业,故多居城市。初活动于喀什、叶尔羌、阿克苏,后渐散居南疆各地以及北疆伊犁一带。在南疆一些县市郊区有少数以经营蔬菜、瓜果、园艺为主;在北疆一些牧区, 也有少数与哈萨克族共处经营畜牧业。十九世纪末叶以后, 以商业贸易为主的逐渐沦为外国洋行的附庸。除少数人致富外,多数遭到破产。操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维吾尔语相近。因人口较少, 多与其他民族杂处,现居城乡的多用维吾尔语文,居牧区的多用哈萨克语文。多信伊斯兰教,过去受宗教封建特权压迫严重。服装以戴多种式样图案的小帽为特点, 能歌善舞, 主要是独唱和独舞。文化教育较发达。 乌孜别克族的禁忌很多。吃饭时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家中只 有壮年妇女一人时,忌外人进家。大庭广众下不能赤膊,更不能穿短裤。乌孜别克 族特别注意饮水水源的清洁卫生,忌在水渠、水池、水井等水源附近修猪圈、厕所,游泳、洗澡或洗涤衣物。 乌孜别克族的饮食习惯遵守伊斯兰教的要求,不食猪、驴、骡、狗肉。 民族名。乌孜别克族散居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主要分布在伊宁、塔城、喀什、乌鲁木齐、莎车、叶城等地,其中以伊宁为最多。乌孜别克族共有11200人(1990)。 乌孜别克语和维吾尔语、塔塔尔语同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彼此十分接近。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除了语言文字之外,乌孜别克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衣食起居等也和维吾尔族基本相同。 乌孜别克族的名称来源于金帐(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在元史上称为“月即别”、“月祖别”等。乌孜别克汗信奉伊斯兰教,推行崇信伊斯兰教的政策,受到教徒的拥戴,以后逐渐发展为以乌孜别克为名的汗国。金帐汗国的一部分白帐汗国据有咸海东北地方,这里居住着从事农业、畜牧业的许多部落。15世纪时,金帐汗国瓦解。部分居民迁徙到楚河流域,后来被称为哈萨克。留在原居地的各种来源不同的牧民被泛称为乌孜别克人,并组成了乌孜别克联盟。15、16世纪时,这部分乌孜别克部落纷纷南下,占据了布哈拉、撒马尔罕、乌尔根奇和塔什干等中亚城市,并与当地操突厥语的农业居民相互融合。但是乌孜别克联盟中的许多部落仍保留了原有的地域名称。历史上我国明、清汉文史籍中对中亚乌孜别克人的称呼也大都冠以地名,如撒马尔罕人、浩罕人、布哈拉人、安集延人等,尤其以安集延人的名称使用得最广泛。 从元代开始,乌孜别克族的先民就通过经商的途径,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了我国新疆,并陆续定居了下来。16―17世纪时,从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东来的乌孜别克商队以新疆的叶尔羌作为中转地,经营茶叶、丝绸、瓷器、皮货、大黄等贸易。尤其是18世纪50年代,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贵族集团的叛乱,与浩罕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后除了喀什噶尔、叶尔羌、阿克苏之外,在南疆其它城市乃至北疆地区都有了定居的乌孜别克人。东迁的乌孜别克人除了商人之外,还有农民、手工业者和知识分子。 乌孜别克和新疆许多民族一样,很早就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乌孜别克族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衣食起居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乌孜别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乌孜别克民歌内容广泛,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乌孜别克舞蹈以舒展爽朗、轻快多变见长。乌孜别克族的器乐大多为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三角形的“斜格乃”琴尤其以音色优美、动听著称。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据1990年人口普查, 共有14502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伊宁、喀什、乌鲁木齐、莎车、叶城、木垒、奇台等城市和乡镇。多从事手工业、园艺业和商业。乌孜别克即 《元史》 上记载的 “月即别”。14世纪初, 游牧于钦察、克普恰草原东部的突厥诸部和蒙古诸部用乌孜别克这一族称。后来, 首先是乌孜别克汗(1312―1340)、托赫坦米施 (1376―1385) 和金帐汗国 (即钦察汗国) 等可汗, 尔后是整个部落都用了乌孜别克这一名称。从15世纪开始, 当地的所有操突厥语的部落都泛称乌孜别克。乌孜别克是在复杂的民族融合后形成的。元代, 常有金帐汗国的乌孜别克人通过古代丝绸之路, 经新疆到内地经商, 16―17世纪, 来自中亚的一些乌孜别克商人开始留居新疆的一些城市, 直到20世纪初, 仍有到新疆定居者。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 古代的突厥语是乌孜别克语的基础。我国的乌孜别克族, 自 19世纪以来多分散居住, 没有形成聚居区, 除在家中使用乌孜别克语外,在外多使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乌孜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