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乌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乌桓

分类:【传统文化】

古族名。一作乌丸。东胡之一支。汉初,为匈奴所败,退居乌桓山(今大兴安岭山脉南端),因而得名。初附匈奴,岁输牛、马、羊及皮张。汉武帝击破匈奴,乌桓转附汉,徙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居住。两汉,均置护乌桓校尉领之。汉末,曹操迁乌桓万余落于中原,余部仍留东北。后渐与汉族等融合。乌桓初以游牧、渔猎为生,继受汉族影响,始从事农业。

古族名。亦名“乌丸”。本出于东胡。汉初,东胡为匈奴所灭,其余众退居乌桓山(今辽宁昭乌达盟科尔沁旗附近),因以得名。一说其部落酋长名乌桓,以族名名山,以后变为族称。其俗善骑射,以游牧狩猎为主。汉初为匈奴所奴役。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后,迁入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汉置乌桓校尉进行管理。王莽时曾被迫出屯代郡,激起反抗,并依附匈奴。东汉初又臣属汉,汉于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北)设护乌桓校尉,监领各部,组建乌桓胡骑,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破乌桓,迁其余落于中原。余众于那河(今嫩江)之北,自称乌丸国。

一作“乌丸”。中国古族名。东胡的一支。汉初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所败,部分部众退居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因以为名。北邻鲜卑。以游牧狩猎为业,处原始公社末期,母权尚重。邑落首领称小帅,部落首领称大人。以大人名字为姓。初附匈奴,岁输牛、马、羊及皮张。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匈奴被汉将卫青、霍去病击破后,转附汉,被徙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置护乌桓校尉领之。后时叛时服,至王莽新朝,因不堪征调之苦,重依匈奴,联兵扰汉边。东汉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乘匈奴内乱,摆脱匈奴统治。二十五年又归附汉朝,被置于东起辽东,西至朔方的缘边十郡,助汉击匈奴、鲜卑,使明、章、和三帝时边塞得以无事。在汉族影响下,始营农业,并与汉互市。献帝初平(190―193)中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兴起,统一辽东、右北平及上谷诸郡乌桓,组成联盟,势力渐强,并卷入中原封建割据战争。建安十二年(207)蹋顿为曹操败于柳城(今辽宁锦西西北),降众被迁至内地,后逐渐与汉族等融合。

东北古族名。又作乌丸。出自东胡族系,语言与鲜卑同。汉初,东胡部落联盟被匈奴冒顿袭破,该部退居乌桓山,以地得名。游牧于西拉木伦一带,以牧为主,兼事狩猎,粗知农业,种植青份等作物。手工业,男女有分工,女作文绣、男作弓矢。其俗盛行抢婚,葬则歌舞相送,并取死者所乘马、衣物皆烧而送之,敬鬼神,祀天、地,其社会发展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汉武帝时,为北伐匈奴而招抚之。徙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各部大人岁一朝见,汉置乌桓校尉治理之。王莽篡汉后,投靠奴匈。一直到东汉初年,常附从匈奴,连兵寇掠边郡。东汉末年,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上谷等地的乌桓大人皆自称王,并卷入地方割据势力的角逐中。汉献帝时,辽西大人蹋顿有武略,统一了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南与袁绍势力勾结。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征三郡乌桓,大破之。胁迫内迁,内迁者大都逐渐与汉族融合。留居缘边诸郡者,或与当地汉族融合,或融入日渐南下的鲜卑各部。

古族名。一作乌丸。东胡之一支。战国时已见于史籍。秦末汉初,被匈奴所败,退保乌桓山(今大兴安岭山脉南端)。北邻鲜卑。初臣服匈奴,汉将卫青、霍去病击破匈奴后,乌桓附汉。被徙置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寨外,为汉侦察匈奴动向,汉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之。后屡叛屡附。东汉末年,辽西乌桓蹋顿单于统一诸部,势力大炽,卷入中原封建割据战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被曹操所败。魏晋后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形成“杂胡”。但至唐仍有名“乌丸国”者入贡。直至辽太祖二年(908),尚有耶律阿保机遣将击乌丸的记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3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