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皇甫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皇甫湜约777—约830唐散文家。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元和进士,官工部郎中。从韩愈学古文。文章刻意求奇,流于怪僻险奥。其论诗论文均主张“奇”、“怪”。原有集,已散佚,宋人编有《皇甫持正文集》。 皇甫湜皇甫湜约777—约830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作为韩门弟子和韩愈古文运动的羽翼,他在散文创作和美学理论上都发展了韩愈奇崛劲健的一面,在磔裂章句,把文章弄得奇奇怪怪的道路上比李翱走得更远。面对随之而来的批评,他作《答李生书》三篇,抓住“奇”与“常”这一对立的美学范畴展开了论述。《答李生第一书》首先说明,“奇”与“常”是相对的,又是必然出现的,“夫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众,出众则奇矣。”他举例说,例如,“虎豹之文,不得不炳于犬羊;鸾凤之音,不得不锵于乌鹊;金玉之光,不得不炫于瓦石:非有意先之也,乃自然也。”《答李生第二书》围绕“文奇”与“理正”两者关系进一下阐发说:“夫谓之奇,则非正矣,然亦无伤于正也”,“夫文者非他,言之华者也,其用在通理而已,固不务奇,然亦无伤于奇也。使文奇而理正,是尤难也。”“以非常之文,通至正之理,是所以不朽也。”他又举例说:“秦汉以来至今,文学之盛,莫如屈原、宋玉、李斯、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其文皆奇,其传皆远。”他又以儒生崇拜的《易经》为例说:“《书》之文不奇,《易》之文可为奇矣。岂碍理伤圣乎?如‘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见豕负涂,载鬼一车’、‘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此等何语也?”面对李生对此始终抱有的敌意,在《答李生第三书》中,对李生奇与易与作者无关,仅在所为的观点加以反驳,嘲笑了他推重相如、扬雄的,正是艰深的作品,而真去写艰深的作品,则“恐生乃不能,非不为也。” 皇甫湜约777——约835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元和元年(806)进士,授河南府陆浑县尉。后仕至工部郎中,因酒屡忤同僚,备受排挤,乃请分司东都。大和八年(834)八月,东都留守裴度辟为判官。裴度修福先寺,将求文于白居易,湜怒曰:“近舍湜而远征居易,请从此辞!”度谢之,湜即酣饮,援笔立就。湜从韩愈为古文,为韩门弟子之一,与李翱、张籍齐名。《答李生书》三篇,是其文论的代表作,论证了“奇”与“常”的关系,认为内容有新见,形式有独创,必然导致怪奇,但强调太过,形成了奇诡的偏向。他散文“雕琢艰深”、“句奇语重”,与李翱相反,发展了韩文奇诡的一面。有《皇甫持正文集》六卷。 皇甫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