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乐府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乐府

分类:【传统文化】

原为官署名。乐即音乐,府即官府。秦及西汉惠帝时即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专署,则始于汉武帝。乐府掌管朝会庙堂所用音乐,制定乐谱,训练乐工,采集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所唱诗,汉代原称“歌诗”者亦称“乐府”,于是乐府便由官署名称成为带有音乐性诗体之名称。至唐代,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入乐,但自名为乐府。于是,乐府又由带有音乐性之诗体,成为一种批判现实之讽刺诗。宋、元、明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为乐府。

古代音乐管理机构。始置于汉武帝。《汉书?礼乐志》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音乐,兼采民歌配以音乐。汉武帝时乐府规模最大,有赵、代、秦、楚之讴。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主持乐府,司马相如等数十人负责词曲的收集、改编、创作、配器等工作,来自各地民间艺人参加歌舞演奏者达800余人。乐府由乐府令主管,下置乐府音监、乐府仆射、乐府游徼,也称乐府三丞。汉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罢省乐府,下诏:“其罢乐府官。郊祭乐及古兵法武乐,在经非郑卫之乐者,条奏,别属他官。”(《汉书?礼乐志》)晋、隋时或有太乐乐府,或前做乐府,而后名太乐。唐设太乐署,无乐府,并另设教坊,梨园。此后历代乐府皆废。

古代的一种诗体。“乐府”最初指掌管音乐的官署,据现代的考古发现,“乐府” 一名约始于秦代。汉承秦制,也设有这种机构,其职责是创作朝廷各种仪式所需要的音乐、训练乐工、收集各地民歌等。汉代人将乐府配乐演唱的歌曲或编录的民歌称为 “歌诗”,魏晋六朝人始称这些“歌诗” 为 “乐府”或 “乐府诗”,并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诗体 (如萧统 《文选》 与刘勰 《文心雕龙》)。汉代乐府诗既有文学侍臣的歌功颂德之作,如祭祀天地的《郊祀歌》,也有民间 “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 的歌谣,总之都是合乐可歌的作品。这些作品一经乐府演唱便流行开来,后代照其曲谱重新作词入乐的也被称为 “乐府”; 再后来,音乐失传,仅存歌名和歌词,诗人只是沿用乐府旧题,与原来的音乐毫不相关,甚至连句式都不相同,却照称 “乐府” 不误。如古乐府有《薤露》、《蒿里》两题,据崔豹《古今注》: “《薤露》《蒿里》,泣丧歌也。本出自田横门人,田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言人命奄忽,如薤上之露,易?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至汉武帝时,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 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谓之挽歌。” 《薤露》 一曲的歌词是:“薤上露,何易?。露?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明朝开国元勋刘基沿用此题的新作: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阿。” 《蒿里》 一曲的歌词是: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踯蹰。”魏武帝曹操沿用此题的新作: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样,“乐府” 就名不符实,只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作为一种诗体,被后代称为 “乐府诗”的作品,除了都具有一个古乐府的旧题而外,几乎没有共同的特点可言,而这正是乐府诗的特点。如乐府诗的句式就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混合式的杂言,同一题目的作品,其句式、句数等可以完全不同,如上引《薤露》和 《蒿里》。乐府诗没有什么格律限制,实际上就是古代的 “自由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更是连乐府旧题也不用,而只取其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传统和便于配乐传唱的特点,根据时事自立新题,号为 “新乐府”。

①中国古代管理音乐事务的官僚机构。始于秦代,至西汉武帝时最为庞大。以乐府令为主管,下设乐府音监、乐府仆射、乐府游徼等官。其职责,为采集民间音乐素材,经过加工,配上相应的乐器伴奏,以供宫廷贵族之用。汉哀帝于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 将其废罢,后世仍设有管理音乐的机构,或称“太乐乐府”,或称“大予乐”等。至北齐时,置 “太乐署”,隋、唐以后沿用,以掌雅乐。唐代又设教坊以掌燕乐、俗乐,“乐府”之官名遂绝。然而,此后人们仍惯称负责音乐管理的机构为 “乐府”。②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之总称。包括: 先秦之古诗,汉以后之宫廷及民间歌谣等。宋代郭茂倩将古乐府分为 “郊庙歌词”、“燕射歌词”、“鼓吹曲”、“横吹曲”、“相和歌”、“清商曲”等十二大类。宋、元时人,又将宋词及元曲统称之为 “乐府”。

秦、汉宫廷音乐机构。与主管宫廷雅乐的机构――太乐分署,属少府统管,主要职掌为搜集、整理各地民间乐曲,具体组织管理宫廷俗乐及各种杂技表演。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秦官。掌山海地泽之税,以给供养。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乐府……十六官令丞”,可知乐府之设,始于秦代。1977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区出土错银小钟,钮侧镌刻有“乐府”二字,也为这一机构的设立时间提供了实物证据。多年来,学术界普遍认定乐府创立于汉武帝时,依据是《汉书?礼乐志》所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及唐颜师古所注“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始于此”。其实,汉代文献所载多有说明早在武帝之前,就已有此设置了。如《汉书?礼乐志》记载:“孝惠二年(前193),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将房中乐更名为安世乐。又如《史记?乐书》记载说“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孝文、惠景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都证实了这一点,从而也能纠正沿袭多年的误解。乐府的官员,主要有乐府令和乐府丞,负责行政事务。下属官员有所谓“乐府三丞”,即主管音乐专业事务的乐府音监,协助管理具体行政事务的乐府仆射,和负责巡行各地采集整理民间乐曲的乐府游徼。《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邯郸河间歌诗四篇”、“齐郑歌诗四篇”、“左冯翊秦歌诗三篇”等大量民间乐歌及其他乐歌共28家314篇,反映出了汉代乐府音乐活动的范围之广和实绩之大。汉代乐府的鼎盛时期是在汉武帝时。武帝既具雄才大略,又倚国势强盛,于是好大喜功,四处巡行,广为祭祀,“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东汉班固《两都赋序》)。这时,武帝曾设协律都尉一职,由武帝宠幸的李夫人之兄、著名音乐家李延年充任,佩二千石印绶。此职汉代文献屡有提及,但不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亦不闻他人任此职,恐非常设之官。李延年不仅为郊祀大典配制了十九首乐曲,还根据张骞通西域后传回的胡曲《摩诃兜勒》的曲调风格,创作了28首新曲,被称为“新声二十八解”,作为仪仗使用的军乐。这说明汉代乐府的成就,是与许多来自于民间的艺术家卓越的音乐才能分不开的。关于乐府的规模和音乐活动范围,如果从《汉书?礼乐志》所载汉袁帝绥和二年(前7)罢撤乐府官置、裁撤乐府人员的记载来考察的话,可知当时乐府人员竟多达829人。其中有郊庙祭祀乐队、宫廷宴乐乐队、朝贺礼仪乐队等专业乐队,有演唱各地民歌的专业演员,有诸般杂技演出专业人员,以及乐器制作、音律校准等人员。另外,乐府还具有培训专业音乐人才的职能,有“师学百四十二人”。汉哀帝裁罢乐府后,其人员减为388人,归属太乐令统属,乐府便实存而名义无存了。东汉时的黄门鼓吹署、曹魏时的清商署,西晋时的鼓吹署以及后代的有关音乐机构,无论规模或音乐活动范围,都难与西汉时相比了。

(1)诗体名。原指国家设置的音乐官署,始于秦,大盛于汉,汉乐府职掌采集民歌入乐、为文人写作的宗庙郊祀歌辞谱曲并演奏演唱。从魏晋起,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就由官署名变为一种入乐可歌的诗体的名称。隋唐以后,包括宋代,人们把袭用乐府诗旧题、摹仿乐府诗体裁而并不入乐的诗,也称为乐府。(2)词的别名。词在和乐歌唱、句式参差不齐方面与乐府诗有相同之处,故有些宋人认为词源出于乐府诗,遂径称词为乐府,寓有推尊之意。宋人词集常以乐府为名,如贺铸有《东山寓声乐府》、周必大有《平园近体乐府》。出于同样原因,元代以后有些人把韵文与音乐结合的文学样式曲、戏剧也称为乐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