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乙不栽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乙不栽种分类:【中国民俗】 人们多在祭土地神后10天左右浸早稻种,认为敬了土地神后,谷禾芽就会生长正常。浸种俗称“秧子落缸”,上面要放一张红纸、一把镰刀,这么做叫“催芽”,是用来镇邪的。 靖安县碟都乡的农民,旧时播种育秧,普遍风行如下习俗:耙好秧田后,将耙夹子(夹子耙齿上的毛竹片)和看牛鞭子插在秧田的田埂上,据说这样做了以后,牛不会下田踩秧苗。下种时,遵循“甲不开仓,乙不栽种”的规矩,选择天干不是“甲”的日子开仓,不是“乙”的日子播种(“乙”,方言读yē,义同“瘪”,乙谷指不丰满的稻谷)。播种时,秧田边要插三炷香,烧三张纸,意为请秧神护秧。播完后,要在秧田四周插一些枫树枝,既是预兆丰收,又可防止秧田长青苔。秧苗出水前,在秧田中放一小凳,上盛一碗米饭,意为请五谷神保护,别让鸟雀来偷吃种谷。插秧时,也遵照“乙不栽种”的规矩,逢乙的日子不开秧田门(即不拔秧)。江西有的农村,下谷种时,一般由男人进行,播种的人要把肚皮吃饱,意在肚子吃得饱,谷子下得匀,秧才长得好,稻子才能丰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