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书法与篆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书法与篆刻分类:【地域文化】 一、书法
进入民国,一般知识分子无暇钻研书法,加上20世纪初“自来水笔”传入中国,由于书写便捷因而迅速占领市场,把书法逼进一个狭窄的境地。但一些书法爱好者仍孜孜不倦地研究它,发展它。就安徽书坛当时的情况来看,大致有崇尚碑学型、学者型、画家兼擅书法型三种书法家。 (一) 崇尚碑学的书法家张琴襄等 承邓 (石如) 包 (世臣) 遗绪,崇尚碑学,讲究传统,用羊毫长锋书篆,注重功力的代表人物有合肥人张琴襄、江藻、刘启林等。特别是张琴襄,他拜沈用熙为师,是包世臣的再传第子。张氏严守古训,提倡安吴执笔之法,强调用长锋羊毫书写篆隶,是地道的“皖派”。这些人都居在合肥,活动范围不大,波及面也不广。但他们所走的艰苦道路,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二) 学者型书法家许承尧、张树侯、范培开等 学者型的书家群大都旧学根基很深,幼时受过严格训练,能写一手好字,但不以书法名世。象林散之古文辞老师含山人张栗庵、书法老师乌江范培开,还有经学大师徽州人吴承仕等。学者型的书法家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位,歙县的许承尧,寿县的张树侯,乌江的范培开。 许承尧(1874―1946),字曝公,号疑庵。他是清末、民国年间一位饱学儒士,曾官翰林编修,入民国出任甘凉道尹,不久辞官返里,创办紫阳师范学堂。他精通经史,学问渊博,著有 《疑庵文集》和 《歙事闲谭》等书。许承尧同时又是位有成就的书法家,他的隶书,吸取汉碑的沉雄博大、苍茫古拙的气势,并溶进篆书的笔意,回转曲折,方圆兼施,端丽丰满,于醇厚高古中流露出天机隽逸的意趣。许氏对书法的另一贡献,就是在甘肃购得敦煌遗书数百卷。晋魏隋唐齐全,是习书者不可多得的范本。 张树侯(1866―1935),名之屏,以字行。张氏的经历颇似康有为。他早年投入反清斗争并在芜湖参加同盟会,曾发动并领导过安徽辛亥革命的第一次起义(比徐锡麟早四年)。安庆起义失败后,南逃杭州,北客吉林,越境朝鲜,又征伐于安徽,执教于燕京,最后归故里寿县,开始 “试把馀生付金石,更将残岁写芸编” ( 《书法真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的生活。 张树侯于书法真行草隶篆甲骨六皆精,他的小篆熔金文、石鼓多种笔意于一炉,高古朴茂,别具一格。张氏善于用侧锋和秃笔书写各种书体,其线条如绵裹铁,于刚劲猛利中见含蓄蕴藉,气势夺人,一派大家风度。 张树侯还精通篆刻。治印出入秦汉,兼及明清,书印互参,意趣超群。其朱文印多以古玺出之,白文则取汉印风格,有篆有刀。治印时不打底稿,常在与客闲谈中刻印,可见其技艺精湛,时人有铁笔张树侯之誉。此间,他写了一部书学理论著作 《书法真铨》。张树侯传世墨迹不多,但从其晚年书写的大篆看来,功底厚实,不让当时名家罗振玉、郑孝胥辈。所以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写诗赞道: “天际真人张树侯,东西南北也应休,平生射虎屠龙手,种菜论书老寿州。”(《右任诗集》,台湾,1957年版)张树侯所著“以五十年之考订,记三千岁之源流” 的 《书法真诠》,是断代专史之作,其目的是“用示后进之途,且证前人之误”,故所论兼顾初学者和成家者两个方面。前半部分结构、布白、分行、运笔、执笔、选毫、择纸、率性、矫正、择师和参考十一章、为初学者指导其方法; 后半部之墨妙、标格、观人、养气、题跋、宗旨诸章及万言 《谈屑》,乃为 “成书家者畅谈其旨趣。”今日书坛,无论初学者和卓然成家者,读此书多能得到启发。 范培开 (1874―1929),和县乌江人。字朗轩,别号遮浪山人。他是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之一的林散之的启蒙老师。其书作曾在民国2年上海国家展览馆举办的全国书法大赛中名列第二( 《和县志?人物》),1981年,林散之先生见到先师墨迹时说:“我从范先生学书法,得益颇大。我以悬腕写字全亏范先生的教导。本来我写字是伏在案上,全用笔拖,不懂也不敢悬腕。从范先生学书后方懂得悬腕之法。”并在范氏遗墨“六经传圣学,万卷萃人文”八尺长对上跋道: “范培开字朗轩,亦字新村。少时家贫,从含山张栗庵先生读书并习书法。初学唐碑,有功力,后学汉魏,用功甚勤。张先生为清末进士,富藏书,遂随宦游山东。余初学书即寻其途经而学之。唯余自怀素以外,又后宗二王书帖,此其所异。范先生用笔其泼辣,为近人所敬仰。惜晚年所宗稍退,归山中购地数亩,种树读书其中,不能尽其所学,年55岁而卒。惜哉!”( 《林散之跋文集》,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16页) (三) 画家兼书法家黄宾虹、汪采白等 画家兼书法家,有黄宾虹、汪采白等。黄宾虹 (1865―1955),名质,字朴存,别号予向、虹叟。他祖籍安徽歙县,出生在浙江金华,自称是歙人。黄宾虹主要成就是绘画,被公认为山水画大师。而他在书法上不论实践还是理论,贡献都很大。可惜至今仍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黄宾虹一生于书法致力最勤,且精通古文字学,谙熟钟鼎古玺与汉魏各碑各体,他的篆书直取三代古文天然拙朴之古趣,强调情感与自然的合一,脱去清人作篆缺乏灵性之习气。陆维钊说:“黄宾老书篆,点画如飞鸟、游鱼,活活泼泼。看他的金文堂幅,满纸直似图画,的确是画家之笔。”他的行书则笔无定迹,凝炼典雅,那些文稿、诗稿等大量书简,犹如他画的浅绛写意山水画,于不经意处见经意,于流动处饶有肃穆之致。读后赏心悦目,似服灵丹妙药,可以益智明心,增神补寿。 黄宾虹书学理论博大精深。其用笔《五法》最为精当。一平:“用笔如锥画沙者,平是也。平非板实,至平者水之性,时有不平,或因风回石阻。水有波折,不害其平; 笔有波折,更足以形其姿媚,书法之妙,起讫分明。”二留: “用笔言如屋漏痕者,留是也。留易于粘滞……是忌浮滑,浮乃飘忽不遒,滑乃柔软无劲。”三圆:“用笔言如折钗股,圆是也,妄生圭角,则狞恶可憎,尤险怪易厌。”四重: “如枯藤,如坠石。枯藤多纠缠,石峥嵘。然重易浊,浊则混淆不清; 重尤多粗,粗则顽笔难转。”五变: “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黄宾虹从光绪三十四年 (1908) 编《国粹学报》开始,十数年间,先后在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有正书局、上海时报等处工作,大倡书画艺术,出版了许多字帖、画册。由他主办的刊物如 《艺观》 也有相当的水平。宣统二年(1910),他和邓实开始编辑大套艺术资料《美术丛书》,耗时37年,直到民国36年才告一段落。这不仅在民国时期前所未有,就是在今天也不多见。 此间于书法作出贡献的还有北京大学两位皖籍教授,一位是桐城人朱光潜,字体清逸,富书卷气。另一位是怀宁人邓以蛰。邓以蛰(1892―1973),字叔存。他是邓石如五世孙、邓稼先的父亲。1907年入日本东京学院学习日语,1911年回国,当过日文教员,安徽省图书馆馆长。1917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美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 《画理探微》、《六法通诠》、《书法之欣赏》等著作。他的《书法之欣赏》原计划写书体、书法、书意、书风四个部分,可惜后两部分未曾完成与发表,但前两部分在30年代发表后曾风行一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 女书法家吴芝瑛 安徽自古至今,女书法家凤毛麟角。生于清末、活动于民国期间的桐城吴芝瑛,可谓其中佼佼者。 吴芝瑛(1868―1934),一署紫英,其居名小万柳堂,因号万柳夫人。她是吴汝纶的亲侄女,父亲吴鞠隐晚年得此珠,故而倍加珍爱。吴芝瑛19岁与无锡廉南湖结婚,光绪二十四年 (1898)随夫居京。夫妇思想倾向维新。她曾发起“妇女谈话会”,得识紧邻湖南王子芳之妻秋瑾女士。吴芝瑛多才多艺,文章诗词显于世,书法亦负盛名。慈禧太后闻其名,召之入宫,与名工沈寿精绣同得赏赐。端方见其写经,亦极爱之。吴芝瑛以庚子赔款为国大累,提倡女子国民捐,她自己挥毫书联义卖,得资捐献。她还变卖遗产,在故乡桐城创办鞠隐小学,使儿童接受教育。秋瑾遇难后,徐寄尘为撰《鉴湖女侠墓表》,吴芝瑛工楷写就刻石。此后清廷平秋瑾墓,她设法将墓石运出,后又椎拓,并石钱成册,传播烈士业绩,鼓舞革命。 吴芝瑛书法出自欧阳询 《皇甫诞碑》 和褚遂良 《孟法师碑》,参以北魏莫丈碑意,运笔迟涩,逆折跌宕,结字修长,张合相得,有高崖幽谷、古木寒泉韵致。行草则流宕绰约,风神朗畅,直入晋唐天地。临古人碑帖,吴氏认为 “一帖有一帖之质性,其间架结构无一同处。学书者最要得其韵度风力,若貌其形似,竞竞业业于间架结构,殆下焉者也。然不从间架结构入手,则笔法无由问津。”有此认识,难怪她的字得古人风韵,又有自己的笔致。 二、篆刻
安徽在民国时期即开始从事篆刻艺术活动的篆刻家有黄宾虹、张树侯、黄少牧等人,其中黄宾虹、黄少牧、童雪鸿、李以庄、葛介屏等一直到解放后仍时间不等地从事篆刻艺术活动。他们都各有成就。 (一) 黄宾虹 黄宾虹,名质,字朴存,自署黄山中人。歙县人。从清末,历民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活到90多岁 (1864―1955)。这位名扬中国的国画大师,也是艺术理论家、古董赏鉴家,兼擅诗、书、篆刻。治印多为自用,质朴且具古金气味,笔墨刀石之间,绝不妄加油盐酱醋,也是印坛上的一股清流。其著述甚多,有关篆刻方面的,计有《?玺合证》、《宾虹草堂藏古玺印》、《古印概论》、以及与邓实合编的巨集 《美术丛书》等。 (二) 张树侯 张树侯,名之屏,寿县人。曾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也曾执教北京师范大学,后息影故里。享年七十(1866―1935)。治印大刀阔斧,冲切结合,使笔墨更加雄健。吴昌硕、徐星洲对之影响很大,安徽省博物馆藏有他的印集。 (三) 黄少牧 黄少牧,名石,一字肖牧,又字间经,黟县人。从清末、民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享年74岁 (1879―1953)。他为黄牧甫之长子,治印师乃父,紧随其右。父子相较。父亲的意境高于子,犀利亦过之。章法字法,儿子倾向于装饰性,蕴一、二分婉约。《黟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 附有其印作。 (四) 周明锦 周明锦, 字?章, 号恧厂, 建德人。 生于清末, 殁于民初(1896―1916)。幼承家学,独嗜篆刻,曾选历代名印辑 《印影撷英》 四册。治印多受吴昌硕、徐星洲的影响,用刀明快,不拖泥带水,章法字法空灵潇洒,颇有英豪气概。惜早逝。有 《恧厂印存》存世。 (五) 童雪鸿篆刻艺术 童雪鸿,原名鸿彦,字万庵,号印隐、印癖,别署拜石斋主,读印斋主、百?斋主,巢县人。生于清末 (1909),卒于1966年。一生从事艺术教学和创作活动。初师王东培,书、画、印为人称道。后来治印又改从徽、浙两派人手,而受邓散木的影响较深。印路很宽,金文、铁线、甲骨均有涉猎,方寸之间,颇为自适,曾得邓散木、郑曼青、丁吉甫等前辈的称许。 (六) 李以庄 李以庄,名照临,亦字一壮,号道清、吉平、清正,宿县人,生于清末(1898),卒于1975年,一生从事教学。书法四体兼擅,行草秀逸,篆书取法邓石如、杨沂孙之间,对甲骨、钟鼎、石鼓作过深入的研究。治印工稳秀致。近赵时。亦受二吴(让之、昌硕) 的影响,用刀属李叔同一路,尖刀入石,如锥划沙。 (七) 葛介屏 葛介屏,名德藩,合肥人。生于民国元年(1912),殁于1999年。半生在安徽省博物馆从事书画鉴定。书法四体兼擅,而长于篆隶。也作画,小品淡雅。书画之外见功力的是治印。学邓 (石如)、赵(之谦)、二吴(让之、昌硕)而能化。风格清逸儒雅,婉约洒脱,仍含徽派印风的遗绪。葛氏有《葛介屏书法金石集》出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