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人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二人台分类:【传统文化】 内蒙古地方戏曲剧种。初亦称“蒙古曲儿”。原由一丑一旦表演, 故名。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北部和河北张家口等地。由蒙、汉族民歌和民间音乐及汉族的“社火”等艺术形式融汇发展而成。最早出现于包头等地。清末民初,蒙古族民间艺人*老双阳曾对扮装、服饰、表演等进行改革。后逐渐形成为两种风格不同的流派。集宁、丰镇一带的号称“东路”, 受晋剧、道情和咳咳腔影响较深,曲调多保持原来朴实、优美的民歌风韵: 西路唱腔吸收戏曲及蒙古族音乐成分较多,曲调跳荡欢快,音乐性强, 并形成固定的板式。唱、舞、白结合, 戏小演员少,形式多样,活泼生动,内容丰富,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浓郁。解放后艺术形式日臻完美,出现了多人表演形式,多以笛子、四胡、洋琴等乐器伴奏。传统剧目有《走西口》、《探病》、《打金钱》、《挂红灯》、《阿拉奔花》等二百余种, 唱曲和乐器曲数百个。 民间戏曲。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光绪初年,蒙古族民间艺人老双阳,对“打坐腔”民歌演唱形式进行改革,将其改为两个人的化妆表演,并加进了舞蹈动作,被称为“蒙古曲儿”。至此,“二人台”这一新的戏曲形式正式诞生。《绥远通志稿》云:“土默特社会家庭及儿童娱乐方法,概与汉人同。囊年有蒙古曲儿一种,以蒙语编词,用普通乐器如三弦、四弦、笛子等合奏之。歌时用拍板及落子以为节奏,音调激扬,另有一种风格,迨后略其词,易以汉词,而仍以蒙古曲儿名之。”早期的“二人台”有许多蒙语剧目,如《牧牛》、《阿拉奔花》等。 又称“蒙古曲儿” 。蒙古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北部和河北张家口等地。它吸收了汉、蒙民歌和民间音乐及汉族社火等艺术的优点,发展成“东路”和 “西路” 两种不同风格的流派。“东路” 受晋剧、道情、咳咳腔影响较深,曲调多保持朴实、优美的民歌风韵,流行于集宁和丰镇一带; “西路” 唱腔融汇了戏曲成分及保留了蒙古音乐特色,有固定的板式。其特点是唱、舞、白结合,曲调跳跃欢快,音乐性强,戏曲短小,出场演员少,易于组织演出,且内容丰富多采,形式生动活泼,有笛子、四胡、洋琴等乐器伴奏。传统剧目有《走西口》、《挂红灯》、《打金钱》、《探病》、《阿拉奔花》等200余种,还有散曲和乐曲数百个。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原名“蹦蹦”。其前身是产生于张北县的“小曲”,后发展成为既是歌舞,又是小戏,有独立曲牌的艺术形式,因只有二人表演,故名二人台。因其流行地区、语音及表演风格的差异,形成东西两路,张家口二人台即属东路。 清朝时期,今河北坝上地区成为山西、河北汉族移民与蒙古族杂居地区。该地夏短冬长,农历十月便大雪封路。人们无事可做,便相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各显其能,使张北小曲得以发展,渐成规模。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北出现第一个业余小曲班。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张北第三代小曲艺人吕宝善(艺名“大仙花”)和丁五子、杨宝(艺名“万人迷”)组成张北第一个半职业小曲班。他们白天在大街上踩着高跷表演,入夜则到大车店或大户人家院内点上旺火,观者围坐,表演者在场中唱小曲、数板、演奏乐器曲牌,逐渐形成一丑一旦的表演形式。20世纪30年代,半职业艺人进入张家口的街头、茶馆、酒楼演唱,艺术形式已趋于完整,突出了唱与舞,人们始称其为“蹦蹦”。内容上也出现了一批故事情节较完整的剧目,如《卖菜》、《回关南》,以后又有《打金钱》、《打秋千》、《打樱桃》和《挂花灯》等,经加工整理,合称“三打一挂”,成为二人台的看家剧目。 二人台在坝上严寒环境下演出,形成了舞蹈节奏紧凑的特点,表现男女爱情的节目更具欢快、热烈的气氛。其舞蹈刚多于柔,动多于静,动作见棱角,舞台动作幅度大,整场演出给人以火辣辣、脆生生之美感。 鞭、扇、绢、绸是二人台表演的重要道具。鞭,即金钱鞭,男角(丑)的专用舞具。打法分上、中、下三路,上打双肩、手、臂、背,中打腰围,下打腿、脚和地。有的还用脚踢,有“漫头花”、“挽花”、“滚背”、“缠腰”等打法。打法上既强调灵巧风趣,又要有一股塞北人的梗劲。如将鞭触及身体时,稍触即离,好像身体把鞭子弹开一样。扇、绢,是女角(旦)的专用舞具。扇有“开扇”、“推扇”、“抖扇”等舞法,扇花极多。绢即八角巾,是两个软手绢缝在一起,成为八个角的硬手绢,有扔、转、接、耍等技巧,是在耍盘子和软手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时,二人台有舞麻纸条的技法。麻纸条宽9厘米,长约9米。舞法一般较简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麻纸条改为红绸条,男的配合舞动时不断变换舞法,女的则在绸条中走、跳、蹦、翻,特别是将八角巾抛出后从绸花的圆圈中穿过,再将八角巾接住的动作,成为绝活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