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十四节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二十四节气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农历(阴阳历)表明气候、农时变化的特殊方法。十二节气、十二中气之总称。起源于黄河流域。由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发展完善而来,西汉《淮南子?天文训》载有二十四节气,名称、顺序与今通行者基本一致。二十四节气反映太阳周年视运动。最初使用平气(恒气)法,将一回归年平分为24段,《颛顼历》中每气历时 中国历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适应天时、夺取农业丰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综合了天文、物候、农业气象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它在中外天文历法史上是一项重大发明和独特的创造。二十四节气是十二个节和十二个中气的总称。古人将一个回归年3651/4天分为24个等分,用来表示季节的更替和气候变化的日期。它们的名称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从立春开始,单数的叫“节”,如立春、惊蛰、清明等,双数的叫“中气”,如雨水、春分、谷雨等,或者说月初的叫“节”,后半月的叫“中气”。“节”与“中气”合起来称“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早在西周、春秋时期,古人就用土圭测日影,根据日影长短定出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以后又测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及其他16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全部名称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中,它和现今通用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及次序完全相同。由于二十四节气所反映的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一两天,可是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这是因为两个节或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一个朔望月时间,这个差数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便会导致一个月内只有一个节或一个中气的情况。西汉《太初历》因此规定节可以在上月的下半月或本月的上半月出现,而中气一定要在本月出现;如果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可以定为上月的闰月。这种置闰原则直到现在仍在沿用。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成为我国各地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起一定的作用,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科技类名词。中国古代历法家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把一周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分为二十四个等分,用来表示季节的更替和气候的变化,由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组成,故名。早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周礼》的《夏官?大司乐》、《地官?大司徒》,《左传?僖公六年》、《昭公二十年》,以及《礼记?郊特牲》等都已记载了古人应用圭表测量日影的方法,测定冬至和夏至、春分和秋分,往后又测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季节,逐步完善。秦汉之际,二十四节气才全部确立,成为制订历法和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二十四节气之名,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称之为“二十四时之变”。该书所载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其排列顺序如下: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该书所载春分点比巴比伦所测得的春分点早四百多年,是世界上最早规定的分至点。从立春开始,单数的叫节气,双数的叫中气,或者说月初的叫节气,后半月的叫中气。由于它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每个月的节气和中气,上半年分别在三日至六日、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下半年在七日至九日、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相差不大。农历因为闰月的关系,每年节气的日期相差较大,闰月没有中气。为便于记忆,后人还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寒霜降下,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代二十四节气参阅表 季节 节气 日 期 太阳到达黄经 春 季 立春(正月节) 雨水(正月中) 惊蛰(二月节) 春分(二月中) 清明(三月节) 谷雨(三月中) 2月4日或5日 2月19日或20日 3月5日或6日 3月20日或21日 4月4日或5日 4月20日或21日 315° 330° 345° 0° 15° 30° 夏 季 立夏(四月节) 小满(四月中) 芒种(五月节) 夏至(五月中) 小暑(六月节) 大暑(六月中) 5月5日或6日 5月21日或22日 6月5日或6日 6月21日或22日 7月7日或8日 7月23日或24日 45° 60° 75° 90° 105° 120° 秋 季 立秋(七月节) 处暑(七月中) 白露(八月节) 秋分(八月中) 寒露(九月节) 霜降(九月中) 8月7日或8日 8月23日或24日 9月7日或8日 9月23日或24日 10月8日或9日 10月23日或24日 135° 150° 165° 180° 195° 210° 冬 季 立冬(十月节) 小雪(十月中) 大雪(十一月节) 冬至(十一月中) 小寒(十二月节) 大寒(十二月中) 11月7日或8日 11月22日或23日 12月7日或8日 12月21日或22日 1月5日或6日 1月20日或21日 225° 240° 255° 270° 285° 300° 农历历法对四季寒暑变化的计算法,一年十二个月的二十四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些时令节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关系很大,长期以来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有八个标志阴阳四时始末的重要时令节日,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历史上,这八个节令日,各地都有一些相近的祭祀、游乐习俗与文化活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