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二府分类:【传统文化】 ①汉代丞相与御史的官署合称二府,也可代称丞相和御史。《汉书?刘向传》:“今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二府,丞相、御史也。”《后汉书?光武帝纪》:“诏曰: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按大司徒、大司空,即丞相、御史。②宋代以掌管军事之枢密院与掌管政务之中书省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宋史?孝宗纪》:“是日,帝始谕二府,以旬日当内禅,命周必大留身呈诏草。”③明、清两代对府同知的别称。因位亚于知府,而职务则同知府事。《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我在安东做了两年,又到四川做了一任知州,转了个二府,今年才升到这里。” 古代官称。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含义:①西汉时,丞相是辅佐皇帝的最高行政长官,“统众官”(《汉书?百官公卿年表》);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位在群卿众官之上,同时供内廷的差遣,另一方面又握有行政监察大权。两者均设有府,故称丞相,御史大夫为“二府”,亦称“两府”。②北宋时为加强皇权,设枢密院掌管军事,与掌管政务的中书省并称“二府”。每朝奏事,中书、枢密先后上殿。二府各司其职,不相干涉,后因兵事渐繁,有关国家安危,而改由枢密院与中书省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③明清时对府同知的别称。凡主管一事而不授以正官之名,则称为知某事,府之主官称知府,府之副官为同知。由于同知是知府的佐贰官而别称为“二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