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程全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二程全书分类:【传统文化】 《二程全书》是专门记载宋代思想家、学问家、教育家程颢、程颐兄弟言行的文集,由二程的后人所编辑。二程为宋代理学的创始人,有大小“程子”之称,其思想体系被称为“理学”、“道学”或“新儒学”。程颢把天理应用于人伦方面,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为封建的道德伦常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认识上,程颢曾认为万物都有对立的普遍性,“万物莫不有对”。靠阴阳变化生生不息。只是他把这一切都归于“天命”。在人性问题上,程颢从“性即理、性即道”的命题出发,认为性善的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欲达到这五个方面,必须通过教育。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程颢首先提出“知先行后”的主张,认为知是行的前提,“行以知为本,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行”对“知”的深化作用,为宋明思想家和教育家谈论知行问题提供了借鉴。 在教育思想上,程颢认为,教育对人性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应以“变化气质”为主,“学至气质变,方是有功”。在他看来,气质之性所以为恶,是由于外物的引诱所致。人性活动一般不能固定,往往一遇外物,便日久不知归宿,所以必待教育才能使人性放之于心,回复至本身。即所谓“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程颢在这方面则首先强调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主张“言学便以心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君子之学,必至于圣人而后矣”。而学为圣贤,要在“心”与“性”上下功夫,“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 在教学方法上,程颢注重内心修养的功夫,认为“涵养到着落处,心便清明高远”。“若不能存养,便是说话”,“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涵泳于其间,然后可以自得”。程颢和程颐大致相同,只是要通过深思熟虑探求知识。在修养方法,程颢提出“主敬”的思想,他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自知”,“人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用敬者”。他所强调的“敬”再具体化,就是教人专心致志于封建的伦常道德,按统治的理论去“明是非”。在教学实践中,程颐较之其兄更加严肃认真,强调闭目静坐和内心修养。他们二人的学生很多,在后世的思想界和教育界影响很大。 北宋程颢、程颐学术著作的分类汇编。内容包括《遗书》、《外书》、《文集》、《易传》、《经说》和《粹言》6种。其中《遗书》25卷,附录《行状》1卷,《外书》12卷,均系二程弟子记录师说,由朱熹综合编定。《文集》12卷,收罗二程的诗文著作,含《明道先生文集》4卷,《伊川先生文集》8卷。《易传》又称《伊川易传》或《程氏易传》,共4卷,是程颐的《易》学专著。《经说》8卷,是程颐的解经之语,依次有《易说》、《书解》、《诗解》、《春秋解》、《论语解》、《孟子解》和《中庸解》,其中第五卷《礼记》收录了程颢和程颐二人的《改正〈大学〉》,表明他们各自对《大学》文字次序的理解,只列原文,没有解释。《粹言》2卷,全称《河南程氏粹言》或《二程粹言》,为二程弟子杨时订定,南宋张?编纂,也是二程的语录记载,但在文字上有较大改动,把当时的口语翻成了文言,从史料价值看,难免失实。《二程全书》的基本内容是谈论“天”、“理”、“天理”、“道”等,其意思大致相同,它们具有先天、永恒、超越一切的精神性实体的性质,是二程哲学的最高范畴及自然、社会的最高准则,表现出二程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倾向。但二程思想同中有异,即程颢思想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这种分歧对后来的宋明理学沿着两个方向发展,形成理学学派和心学学派,亦有所影响。《二程全书》史料广博,是研究二程思想、生平的重要参考书籍。其《遗书》、《外书》、《经说》、《文集》,宋代均有单行刊本,或合刊为《程氏四书》,明末徐必达刊本始汇集二程6种著作,名以《二程全书》。此后有不同的刊本,以清末金陵书局涂宗?刻本为佳。1982年中华书局以此为底本,点校出版了《二程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