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云南马帮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云南马帮

分类:【中国民俗】

云南山高水深,地形复杂,交通阻隔,马帮曾是云南历史上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山间铃响马帮来”。云南马帮对云南的经济发展及边民的生产、生活贡献极大。赶马人的生活虽然很苦,但也是丰富多彩的。千百年来,他们生生不息地活跃在云南各条“茶马古道”上,在繁荣经济、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马帮文化”。这种文化是云南所独有的,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大理马大理马,古称“越赕骏”,是良马的统称。说到马帮,一定要先说马,因为马是马帮的载体。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马,也就没有马帮。云南马帮的形成,除地理原因外,与云南盛产良马有关。大理马是有名的,早在汉代,云南养马业已比较发达。汉武帝时,司马相如在益州郡“得牛、马、羊三十万”(《华阳国志》)。东汉建武二十一年(45年),刘尚在益州“得马三千匹”(《后汉书》)。唐代养马业更为发达。“邑落相望,牛马被野”。云南马中以“越赕骏”最佳。据樊绰《蛮书》载:“马出越赕川东面一带,岗西向,地势渐下,乍起伏如畦畛者,有泉地美草,宜马。初生如羊羔,一年后纽莎为拢头縻系之。三年内饲以米精粥汁。四五年稍大,六七年方成就。尾高,尤善驰骤,日行数百里。本种多骢,故代称越赕骢。近年以白为良。?充及申赕亦出马,次赕、滇池尤佳,东爨乌蛮中亦有马,比于越赕皆少。一切野放,不置槽枥。惟阳苴咩及大厘?川各有槽枥,喂马数百匹。”唐南诏时期大理一带不少人以养马为业,他们的养马经验是:置槽枥,精心喂养;一年育(体壮),二年训(训练踢步),三年骝(步伐)。民间流传:“白族女人会绣花,男人会骑马。”到了宋大理国时期,大理马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但产量多,而且质量更好。宋王朝为了购买大理马,还专门设置了买马的机构。周去非《岭外代答》载,自元丰间广西帅司已置于办公事一员于邕州,专切提举左右江峒丁,同措置买马。绍兴三年,置提举买马司于邕。六年令帅臣兼领,实掌买马之财,其下则左右江二提举。东提举掌等量蛮马兼收买马印;西提举掌入蛮界招马。有同巡检一员亦驻?横山寨……马产于大理国,大理去宜州十五程,尔中有险阻,不得西通,故自杞、罗殿,皆贩马于大理,而转卖于我者。宋王朝在邕州(今南宁)设立“马司”,专门负责马匹交易。邕州的横山寨为主要交易市场。宋每年都以银两、锦、盐等,向大理国买马,最初一年1500匹,后增至3500匹。据说民族英雄岳飞抗金骑的战马“白骑驹”,也是来自大理。《桂海虞衡志?志兽》称赞说:“大理马,为西南蕃之最。”关于大理马的来历,《明一统志》说:“有龙马槽,在司北一百五十里,江中有石为槽。南诏时,尝有龙马食于此。”民间传说也说:南诏时候,有一匹神马常出槽涧山水间。此马浑身雪白,膘肥体壮,蹄质坚硬,行走如飞,人们称为“白龙马”。当地牧人以骒马与它交配,培养出新一代膘肥力大、性情温和的马,就是大理马。当然这是传说,不足为信。但它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白族自古就有爱马、养马、驯马、育马的习俗。近代马帮中使用的马多为骡子。这种马是驴子和骒马交配而成的,俗称“骡子”。骡子比普通马高大,善驮,寿命也长,耐力强,适宜于走山路、远路,因此价格也比普通马贵。如是一匹好骡子,一部汽车还换不来呢!

五尺道和博南道云南的马帮形成于何时,已无确切的资料可考。但可以断定,随着古代“五尺道”、“博南古道”的开通,同时也迎来了马帮的足迹。早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蜀,取巴,设立了巴、蜀、汉中三郡。李冰任蜀郡太守,为开通蜀至滇东北的道路,李冰在?道开山凿石,修筑道路,这就是修筑“五尺道”的开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派常钕继续修路,把道路从?道(今四川宜宾)延伸,一直修到味县(今云南曲靖)附近。因路面仅宽五尺,史称“五尺道”。道路虽窄却能通行。正如史学家说的“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30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对汉武帝说,他在大夏(今阿富汗)市场上看到,中国出产的蜀布和邛竹杖,据说是从身毒(今印度)贩运来的。是的,早在秦汉之际,蜀商就赶着马帮,穿过川西平原,经过邛都(今西昌),进入?、昆明(今姚安、大理),越博南(今永平)、渡兰津(澜沧江),到达滇越(今腾冲),在这里与缅甸、印度商人交易:把国内出产的蜀布、黄丝、邛竹杖、山货等给他们,又从他们手中换到棉纱、玉石、百货等,运回内地销售。有的则直接到缅甸,越过清敦江和那加山脉,到江萨姆,沿布拉马河到达印度,再进行交换。蜀商马帮开了马帮的先河。汉武帝听到张骞报告后,知道从西南夷可以通印度,便积极开发西南夷。东汉明帝十二年(69年),开始修蜀身毒道,因其中一段经过博南山,故史称“博南古道”。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孝武时通博南山,渡兰仓水,耆厍,置?唐、不韦二县……行人歌曰:‘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同,越兰津。渡兰仓,为他人’。”博南山在今云南永平县。博南古道是以马帮运输为主的山区通道,人们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它东连内地各省,西通缅甸、印度和东南亚诸国,经过千百年来马帮过往,至今这条古道上,仍留下深深的马蹄印痕。

山间铃响马帮来自古以来,在博南古道上,或是在云南境内其他道路上,都有一队队马帮在翻山越岭,往返运输。无论是传递公文的信使邮差,还是奉命卸任的官吏,抑或是长途贩运的商贾,赴京赶考的秀才,屯垦戍边的军旅……大都离不开马帮。当然也有徒步行走的行人和背夫,但马帮仍然是云南这个山地中的主要交通形式。在漫长的岁月里,云南很多地方由于生产力低下,商贸活动不发达,致使马帮运输长期处于零散经营、小批散运的状态中。近代,马帮曾在云南一度兴盛。民国初年,云南各地商人纷纷出资组建马帮,从事对外贸易。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从事马帮运输的。在滇南、滇东、滇西的三大干线和若干支线上都有马帮活动。“丁当,丁当”的马铃声,响遍城乡。

除以上三大干线外,还有下关经维西、中甸、德钦至拉萨,再到印度;下关经会理、西昌到成都;下关经蒙化(今巍山)、云县、景东、景谷到泰国、老挝;昆明至曲靖、宣威至昭通,宣威至贵州盘县等支线。干线和支线加起来,这个时期全省大概有两万余匹驮马在搞运输。

抗日战争爆发,内地大城市相继失守,云南成了大后方,人口骤增,军需物资急需运送,车辆供不应求,于是马帮再度兴盛。据统计,当时云南全省骡马存栏量达50.7万余匹。从1938―1945年,是云南马帮历史上的极盛时期,云南马帮在支援抗战,抵御外侮,打败日本侵略者方面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云南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的马帮。按民族划分有汉族马帮、回族马帮、白族马帮、藏族马帮等;按地域划分有鹤庆帮、喜洲帮、云龙帮、蒙化帮、广西帮等。

云南马帮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长年性的庞大的专业运输马帮;另一种是临时性的小型运输马帮。前者多从事长途或进出口运输;后者多从事短途运输。从经营关系上,马帮又可分为官帮和民帮两种。

由于马帮运输需求量急速扩大,促使云南出现了一批专营马帮的大户。民国年间,大理太和、仁里邑等村镇以及下关、凤仪,都有经营马帮的大户。凤仪的包有才,拥有100多匹骡马,专门雇用了“马锅头”和赶马人。玉溪后裕乡尹家,先是开染房谋生,20世纪20年代看到经营马帮有利可图,便弃工经商,从染房拿出一部分资金,买了几匹马,创立了马帮。由于他经营有方,数年间,就从几匹马发展到了30余匹骡马,并与县里好几个商号建立了稳定的运输业务关系,后来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马帮。像这样的马帮,仅大理、凤仪、龙云槽涧一带,就有十七八家。还有不少养马户,平时自己在家饲养骡马,少的三五匹,多的七八匹。每到运输旺季,就与村内或邻村跑马运输的人家合伙,往往可以组成四五百匹马的临时马帮,专门承揽大宗长途运输任务。运输任务完成后即散伙,各自回家养马或种地。

马帮的迅速发展不仅推动了云南养马业,同时也促进了骡马交易市场。如兴起于清末民初的鹤庆松桂骡马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六至八月初三,仅赴会骡马就达三四万匹,还有不少牛羊,成为滇西牲畜交易第一市场。

马帮运输业的发达,也带动了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马帮必经之路上出现了一个比一个漂亮的客栈、马店;马帮必经之路上兴起了一座座繁华的城镇,如下关、丽江大研镇、保山、蒙自、通海等城镇的兴起,不能说与马帮没有关系。同时,昆明马帮客栈不仅布满了南门顺城街、西门凤翥街等,而且远离市区30余里的大板桥,也有多家马帮客栈。保山是滇西干线上的交通重镇,过去城内人口不足万人,却有大客栈十余家,马栈十四五家,货栈五六家,都是为马帮服务的。在出境口岸上,更是客栈林立。同时还有多家服务行业,是专门为马帮服务的。

云南山多,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给马帮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马帮行路,通常以60华里为一日程。沿途一般都有马站可以住宿。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露宿在荒山野林之中。特别是滇西一带的马帮,他们常常行走在没有设站的山间小路上,时而高山峻岭,时而深川峡谷。走这样的路,需有人在前面用大刀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十分辛苦。有时夜晚无处解决食宿,只好把马驮卸下来,找个背风的地方,生起篝火,埋锅做饭,聊以充饥;夜里宿于驮下,牧口拴在驮旁。这种生活,马帮称为“开亮”或“打野”。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用在这里是最合适不过了。更为悲惨的是,他们常常背井离乡,十天半月甚至数月不得回家,妻子儿女在家盼着,时时提心吊胆。因此,在云南特别是滇西北地区,流传着不少“赶马调”,就是叙述赶马人的苦痛的。有一部民间叙事长诗《赶马调》(张锡禄等搜集整理),1800余行,分《除夕话别》、《筹办行装》、《依依相送》、《十个穷哥》、《乔后找货》、《初赶茶街》、《走老银厂》、《幺弟之死》、《思乡情深》、《旅程姻缘》、《野林异遇》、《分伙醉饮》、《返家团圆》十三章。长诗描述了一个年轻的庄稼汉,离别新婚的妻子,同十个伙伴一道去遥远的“夷方”(指德宏地区及缅甸等地)赶马经商,历尽艰辛,酸甜苦辣遍尝的生活情景。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马帮的组织由于长期赶马运输、经商,云南马帮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组织形式。马帮的组织形式与马帮的大小有关。越大的马帮,其组织越严密。一般五匹骡马称为“一把”,配一名赶马人;五把为一小帮,设一小锅头负责。大中型马帮一般分为大锅头、二锅头和管事三个层次。大锅头一人,是整个马帮的头号首领,也称“帮主”。他全面负责马帮的经营及全队人马的安危。因此,他必须有勇有谋,沉稳镇定,遇事不慌;必须对道路情况了如指掌,驿站、桥梁、关隘如数家珍;还需要有经营头脑,熟悉不同地区的土特产、价格、包装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才能胜任此职。二锅头,是马帮的二号当家,是大锅头的副手,大锅头不在时掌握全局。管理负责马帮的日常事务,平日的开销核算、马料、店钱,长途运输中的锅碗瓢盆,埋锅做饭,事无巨细,都要安排。有的马帮还专门配备装卸驮子、照料牲口的精壮汉子(俗称“马脚子”)以及兽医、马夫、钉马掌等专职人员,去异国他乡还要配备翻译人员。大的马帮还有专职武装保卫队,他们身带武器如刀、弩,现代则配备枪支,以防猛兽袭击和盗匪抢劫。各马帮都有专门的旗号,是本马帮区别于另一个马帮的标志。有的马帮还设专人敲锣锣,用?锣联络所有马群,以免骡马失散和发生意外。

马帮成分比较复杂。帮主(大锅头)多为商人或在当地黑恶势力中能左右逢源的人。他们与大商号互相依赖,互相利用。商人赚钱,大锅头利用机会,捎带着做点生意,也能赚钱。他们中有的拥有自己的骡子,自任马锅头,有的则雇用马锅头。有的马锅头很威风,如当时凤仪马锅头包文彩共有骡马500余匹,在长途驮运物资中,他本人有专马骑,但他很少骑,而时常坐着“滑竿”,让人抬着指挥马帮。有的锅头靠马帮运输发财,转而成为商号掌柜,如蒙化(今巍山)郭锅头的九个儿子,因赶马发财,分别在顺宁和下关开设“福利和”号,一跃而成为富商

。赶马人多是受雇者,他们离乡背井,赶马运输,为的是挣一点辛苦钱,以养家糊口。

马帮的骡马马帮的领头骡叫“头骡”,是一匹经过驯化后能识途的骡马,身上挂有大铃,马帮出发时走在马帮队伍的最前面。二骡是经过驯化后有灵性、能促赶头骡的骡马,挂串铃,紧跟头骡马后面。此外还有三骡,也是经过驯化的。头骡、二骡头部有花笼套口,披挂彩带,装扮得很漂亮。大理马帮《赶马调》赞颂头骡、二骡:

头骡打扮玻璃镜,千珠穿满马套头;

一朵红缨遮吃口,脑门心上扎绣球。

二骡打扮挂银铃,两朵缨花飘耳根;

红彩一匹一丈六,飘飘洒洒走人前。

头骡的额上系着一面小圆镜,鞍心插一面红布白边中间绣有马帮代号的锦旗,如马字代表马家帮,“龙”字代表龙家帮,招摇过市,一看就知道是哪家的马帮来了。

头骡二骡是马帮的门脸。马里挑马,头骡二骡都是马锅头们在马会上,看了又看,选了又选,用高价买来的。正如《赶马调》所唱:

头骡要买乌鹤白,二骡要买点子花,

三骡要买鹊雀青,四骡要买四脚花,

五骡颜色是乌嘴,六骡颜色大青花,

七骡颜色一锭墨,八骡颜色大画眉,

九骡要买针尖鼻,十骡要买腰玉尾。

帮规帮忌马帮长年累月在外奔波,环境险恶,天灾人祸随时都有降临的危险。为了求得平安,在马帮中产生种种帮规和帮忌。比方白族马帮,平时都说白族话,在语言中忌讳提及一些使人和马不安的事,如不能将“老”(白语音译,即虎)说成“老”,而要说“塞伟子”,即筛子;不能将“邦”(白语音译,即豹子)说成“邦”,而要说“当”。赶马人相信野兽有灵性,故一般不敢直呼其名,而改用另一种称呼。如称老虎为“大虫”,称熊为“瞎子”等。汉族马帮把筷子叫“滑石子”,刀子叫“片叶子”,斧头“叫败家子”,衣裳叫“岔岔子”,碗叫“莲花”,吃肉叫“下箸”等。这些规矩,无论是赶马人或随行客人,都要遵守。如谁犯禁,就要受罚,罚也很简单,就是请大家吃一顿肉,云南人叫“打牙祭”。

马帮何日出行,走哪个方向以及马帮成员如何吃饭睡觉等,都有一系列帮规民约。出行之前要择吉日,临行之前还要占卜凶吉和去向。民间有“七不出,八不归”的说法,有的也有信这个的。但一个月里有初七、初八,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七和八太多了,如果都要遵循,那就什么也不要做了。所以有的马帮就只忌初七、初八,其他日子都照行不误。如果出行时,卜的是东方为吉,而东方又没有生意可做,就只好先向东方走几步,然后再转向西去的方向。所有的马帮都有一套预测出门吉凶、财运好坏的占卜方法。白族马帮的主要占卜方法有草鞋卜、鸡头卜、贝壳卜和草标卜等。彝族马帮有打木刻、量布卜、胛骨卜、鸡股卜、胆卜、蛋卜、草卜、竹签卜等。汉族马帮则有草鞋卜和草标卜。民族不同占卜方法也不同。白族马锅头抓一把贝壳掷出来,全是正面一色白为吉,全是反面一色白为凶。汉族马锅头将一只草鞋抛向空中,正落为吉,鞋头所指的方向为马帮应走的方向;鞋子反落为凶,马帮暂时不出门。彝族马锅头取稻草八根,中腰系一线,然后随意将草的两端相结。再解去腰线,将草展开,查验草结的形状,以占所问之事。如问出行,若草连在一起是吉卜,宜出行,不连则主凶,不宜出行。

马帮在行进的途中,上坡时在头骡与二骡之间,有一个专门敲?锣为马帮发出各种信号的人。在深山老林里,?锣一敲,飞禽走兽闻风而跑。当需要客气地给对方让路时,?锣发出“当―――当―――当”的声音,上坡的马队便礼让下坡的马队;当有事告急时,?锣就会发出急促的“当当当当”声。赶马人和骡马都会辨认?锣发出的各种信号,赶马人小心,骡马也会小心。如果哪家马帮违反了行路规则,轻者受罚,重者要牵走马匹,甚至杀人取命。

在马帮行程中,有许多忌讳之事。例如,马帮宿营生火做饭时,忌讳烧对头柴;做饭时锅桩顶必须对准马队行走的方向;吃饭时马锅头坐在饭锅正对面,面对马帮行走的方向;第一个盛饭的是马锅头;大家盛饭要一层一层地平盛,切忌挖深洞;盛完饭之后,勺子要平放,切忌翻过来放。马帮和船家一样,特别忌讳“翻”字。凡与“翻”字有关系,或者能引起联想的,都在禁忌之列。不仅盛饭的勺子不能翻过来放,就是吃饭的碗,洗菜的盆,做饭的烙锅,也都不许口朝下放。煎鱼忌讳翻面,吃鱼时忌讳翻个儿;有的甚至摘下帽子,也要口朝上放,而不能扣在那里。洗碗也有规矩:最先吃完饭的人只洗自己的筷子,最后吃完的要洗所有的碗和烙锅。历史上之所以马帮在云南发展壮大,除了云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外,最重要的是由于马帮有一套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云南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的不断发展,在大多数地方,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取代了马帮运输,因而长途运输的马帮在逐年减少。但在一些边远山区,由于公路的运输车辆跟不上发展,在经贸活动和物资调剂上,马帮运输仍然起着一定作用。在这些地区的密林深处,时不时地仍可听到“丁当、丁当”的马铃声,被人们称为“最后的马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