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台山与佛教的因缘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五台山与佛教的因缘

分类:【地域文化】

相传,东汉永平年间,摩腾、法兰二尊者由西域来到洛阳,奏请于五台山建“大孚灵鹫寺”,是为五台山最早的佛寺,也是佛教流布五台山之始。但经许多学者研究,此说实不可靠。因为直到西晋末年,五台山仍是神仙方士栖止的地方。《古清凉传》载:“晋永嘉三年(309年),雁门郡?人县百余家避乱入此山。见山人为之先驱,因而不返,遂宁居原野。往还之士稀有望见,其村居者至诣寻访,莫知所在,故俗人以此山为仙者之都矣。”所以道教的《仙经》云:“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由此推测,佛教是取代了神仙方士而占据五台山的。

考诸史实,五台山兴建佛寺是在北魏时期,时间稍晚于大同云冈石窟的开凿。太武灭佛之后,文成、献文、孝文诸帝又大兴佛法,京师平城大规模建寺开窟的浪潮波及五台山。孝文帝时期,于五台山造清凉寺;又造大孚灵鹫寺,并环绕鹫峰置12座寺院,今显通寺即当时灵鹫寺,今菩萨顶即当时真容院,今碧山寺即当时北山院。另外,燕宕昌王建佛光寺,诚信公主出家建有公主寺,还有宕昌寺、观海寺等等。五台山与佛教结缘,是北魏诸帝崇佛使然。净土初祖昙鸾,是见于史籍的最早在五台山出家的僧人。另外,北魏时五台山高僧还有法聪、令休、嘉福、灵辩等。

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实不仅依靠政治势力,而主要得益于华严学和文殊信仰。自从将五台山确定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受到华严学者的特殊重视,创造出许多圣迹和神化,该地遂成为一般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

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年),佛驮跋陀罗与沙门法业、慧严等100余人,历经3年,于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译出《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卷。该经的《菩萨住处品》有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清凉山即五台山的异名。据佛学家吕?先生说,《华严经》是在于阗形成的大乘经典,在编纂过程中,有当地和内地的影响渗入其中。“原本出于西域的《华严经》,里面还有中国内地的地名,如清凉山,就指的是五台山,自然是在西域流行中编上去的了”。

当然这也是推测之辞。然而据初唐华严学创始人法藏在《华严经传记》中说,北魏时有沙门灵辨头顶《华严经》入清凉山,礼拜文殊菩萨,经一年余,足破血流,肉尽骨现,用膝代步,以求感应。后拈笔造论,前后5年,于神龟三年(520年)成《华严论》100卷。按照此说,是灵辨将《华严经》传入五台山,并将五台山与文殊菩萨联系在一起。

到唐代,五台山即文殊菩萨道场的说法已经坐实。景龙四年(710年),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出《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经云:“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止,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山有五顶,即指明是五台山。同时,文殊菩萨在五台山的神话传说开始出现。《宋高僧传》卷二《唐五台山佛陀波利传》载:佛陀波利为北印度临宾国人,闻文殊师利在清凉山,远涉流沙,躬来礼谒。仪凤元年(676年)来到五台山,“?焉见一老翁从山而出,作婆罗门语,谓波利曰:‘师何所求耶?’波利答曰:‘闻文殊大士隐迹此山,从印度来,欲求瞻礼。’翁曰:‘师从彼国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否?此土众生多造诸罪,出家之辈亦多所犯。佛顶神咒除罪秘方,若不赍经,徒来何益?纵见文殊,亦何能识? 师可还西国,取彼经来,流传此土,即是遍奉众圣,广利群生,拯接幽冥,报诸佛恩也。师取经来至,弟子当示文殊居处。’波利闻已,不胜喜跃,裁抑悲泪,向山更礼。举头之顷,不见老人”。传说老翁即是菩萨现化。诸如此类,转益弥多。

华严宗创立之后,十分重视五台山。华严四祖澄观,与五台山关系最为密切。澄观住锡五台山大华严寺(今显通寺),撰成《华严经疏》60卷,时为贞元三年(787年)。澄观有关《华严经》的著作很多,有“华严疏主”之称。他曾为唐德宗讲《华严》,被授予“清凉国师”的称号。五台山华严学,于此为最盛。澄观弟子宗密为华严五祖,也曾游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在五台山佛教史上的点晴之笔是,他把《华严经》中的清凉山同五台山的名实关系正式确定,还指出了五台的象征意义。《华严经疏》的《诸菩萨住处品》曰:“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睁,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顶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至此,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由暗昧而显明,由虚拟而确凿,对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起了重大作用。

因为文殊菩萨以五台山为化宇,见于经文,故山上建有很多文殊的寺宇殿堂,供奉着多种文殊尊像。隋开皇元年(581年),东台顶建有望海寺,供奉聪明文殊像;南台顶建有普济寺,供奉智慧文殊像;西台顶建有法雷寺,供奉狮子文殊像;北台顶建有灵隐寺,供奉无垢文殊像;中台顶建有演教寺,供奉孺童文殊像。此五方文殊,现在合供在黛螺顶文殊殿和尊胜寺文殊殿。唐代,菩萨顶供奉真容文殊像,寺名真容院。清代,菩萨顶供奉黄色文殊像,罗苍寺供奉白色文殊像,显通寺供奉绿色文殊像,塔院寺供奉黑色文殊像,殊像寺供奉蓝色文殊像,统称为五色文殊像。现在,罗苍寺依然供奉白色文殊像,菩萨顶供奉带箭文殊像,吉祥寺供奉灯笼文殊像,显通寺供奉“千臂千钵释迦文殊”铜像。

除此之外,历代五台山其他寺院中,也多有单独的文殊殿,供奉文殊尊像。五台山的文殊信仰,为最显著特点。当地流传的文殊菩萨的种种灵迹和神话,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供奉着的文殊尊像显示广大神通,增强人们对文殊的崇拜心理,从而使这佛教圣地罩上神秘的光环。如传说五台山原为不毛之地,文殊向东海龙王请来歇龙石,改变了气候,为百姓造福。又如秘魔岩有龙洞,传说文殊菩萨指令500神龙在此潜修。他如贫女乞斋、三沙弥见圣,李靖射圣,法云求慧,等等,不一而足。神话用虚幻的方式向人们证明,五台山确是文殊道场,信徒来此朝拜,定获点化或福佑。故唐代有日本僧人圆仁至五台山,说:“举目所见,皆起文殊所化之想。圣灵之地,使人自然对境起崇重之心。”

五台山在那时已让人感到,它就是文殊菩萨的创造物,使人肃然起敬,以后更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佛教影响的五台山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