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禽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禽戏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五禽气功、五禽操、百步汉戏。古代体育疗法。因系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神态和动作,故名。东汉末,名医华佗吸取前人导引术创编。《三国志?华佗传》:“佗语普(广陵吴普,从华佗学医)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动,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捷,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五禽戏对后世成套导引术影响很大。梁代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辑有《五禽戏诀》。明人周履靖《夷门广牍》绘有五禽戏图。 五禽戏图 五禽戏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健身术之一,是以动为主的一种气功锻炼方法。相传由汉代名医华佗所创(公元141―208年)。它是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而命名,其中四兽有虎、鹿、熊、猿,一禽是鸟,混称为五禽。华佗不仅是医学家,也是一位养生学家。在他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十分重视防病,积极发扬前人关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认为要想人体不生病,就要增加体内营养物质,常使血脉流通。要做到这两点,关键就是“动”。华佗曾对学生吴普和樊阿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其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百病不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见《后汉书?华佗传》)这是华佗对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的“以动养生”思想的发展。华佗继承前人适用仿生导引锻炼身体的方法,在战国时期二禽戏和汉代六禽戏的基础上而创编的五禽戏。华佗“五禽戏”的内容是:虎戏,模仿虎的刚威勇猛,以增长气力;鹿戏,模仿鹿的奔驰反顾,以灵活腰腿;熊戏,模仿熊的倒卧翻滚,以畅通血脉;猿戏,模仿猿的攀援跳跃,以灵敏身躯;鸟戏,模仿鸟的展翅高飞,以愉悦心情。五禽戏的问世,为后代成套的导引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对武术的发展,特别是对某些象形拳的创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五禽戏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是一种有祛病延年功效的养生妙术。隋唐时期流传到日本、朝鲜、印度等国,继而传入南洋和欧洲各地,影响极其深远,享誉中外。 也称五禽气功、五禽操、百步汗戏,是中国东汉时期名医华佗创编的一种健身术。很久以来,中国已有人知道模仿禽兽动作锻炼身体的妙用,华佗把前人“熊经鸟伸”的运动经验加以总结发展,创编了成套的“五禽戏”,华佗对此加以说明道:“我有一术,名五禽戏:一日虎,二日鹿,三日熊,四日猿,五日鸟,亦以除疾,兼利?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华佗的这套保健医疗体操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辗转传授,形成很多流派,繁简不一,难易不等。五禽戏有五种类型的动作,作用各不相同,一般地说,练虎势能强肌健骨,精力旺盛;练鹿势能引伸筋脉,益腰肾;练猿势能灵活脑筋,增强记忆;练熊势能增强脾胃功能,壮健力量;练鹤势能加强肺呼吸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全戏演练之时,要贯穿单腿负重,步分虚实,躬身前进,腰为主轴的要领,把强腰固肾放在首位。 古代养生家用以健身的著名功法。汉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形态创编的导引健身法。《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记有“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守引。”后来收到《道藏》及《云笈七签》等书里。内容:“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颈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各七;以脚勾物自悬,左右七;手勾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伸缩二臂,各七也。”后来各版本书籍里所记“五禽戏”及图,都由此演化而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