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行思想中唯物主义观点的产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行思想中唯物主义观点的产生分类:【地域文化】 建立周王朝的周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部族,曾自称“有夏”(《尚书?立政》),可能是夏族的一个支族。他们远处于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杂于戎狄之间,在灭商之前,其文明进化要比商族落后得多。但它是一个富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性的部族,善于学习和总结前人和外来部族的经验,作为发展自己思想文化的借鉴,孔子曾经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对它作了热情的赞扬和充分的肯定。这里说的“二代”,就是夏、商。夏、商两朝在中原地区,1000多年来创造了比周族高得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周人在灭商前和灭商后,通过招贤、联姻等形式引进和学习中原地区的文明,并加以提高和改造,创造出面貌全新的周代文化,同时,也是中原地区夏、商二代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在哲学思想方面也是如此,和中原文化思想密切相关的两部哲学著作,就是《尚书》中的《洪范》篇和《周易》。 “洪范九畴”是殷王朝的传统思想,为周初箕子所传,《尚书序》说:“武王胜殷,杀受(纣王),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史记》记载:武王在牧野(今河南淇县)之战,推翻了殷王朝的残暴统治,从监狱中释放了一批所谓“政治犯”,其中之一的箕子名胥余,本是纣同父异母的庶兄,曾任太师,位居三公要职,因反对纣王的倒行逆施,而被囚入监狱。他看到比干等人被杀,遂披发佯狂为奴,还是逃不脱被抓进监狱的命运,险些丢了性命。周武王亲临拜访了这位刚被释放的囚犯,想总结殷王朝覆亡的历史经验。箕子不忍直言本朝的过失,武王就改问属于理论性质的所谓“天道”。这段话记载在《尚书?洪范》中,原文比较艰深难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开始武王提出:“上天默佑下民,帮助他们安居乐业;我不知道天意何在、常道何由? 怎样来获得上天眷顾,使天下太平?”箕子回答说:“我听说从前鲧治水,以用土去堵塞的方式,违反了五行中水的特性,上帝震怒,不给他‘洪范九畴’,世界就失去了平衡,鲧也被杀身死。禹继续治水,依照上帝赐给他的‘洪范九畴’办事,才恢复了世界秩序。”这就是上天保钓下民秘密的所在。 箕子认为:世界万物和社会秩序,全由上帝安排,鲧惹得上帝震怒,就遭受到灾祸。从字面的表层意上来看,依然是属于唯心主义有神论思想体系的说教。如果再一追问,上帝为什么会震怒呢?只是因为鲧的行事违反了水固有的润下和向低处流动的本性。这里,就在有神论的外衣下,透露出人们对事物的客观属性的认识和重视;同时也意味着承认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不可违反,连上帝的喜怒也以它为转移,也就等于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取代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洪范》前面有一段阐述五行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在55字中,列举了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自然属性及其运动的规律,同时也是《洪范》全篇的总纲。 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本来不含哲学意味,但在当时人认为,它们合起来就可以生成万物而发生无穷的力量,所以《国语?郑语》载史伯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古代唯物主义通常的表现形式,如印度的“胜论派”以地、水、火、风称为“四大”,作为宇宙的本体。希腊的米利都学派及欧州古代的哲人,也以水、空气、火等作为宇宙的根源。他们从日常生活的事物中,选定几件有形体的对象,作为宇宙间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统一的基础。在自然物的本身中来寻求万物的根源和宇宙的构成。这显然是对唯心主义关于上帝创造世界说教的背离和驳斥。它是唯物主义发展史上最初的形态。 这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都很平凡,很具体,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使人感到真实与亲切。水、火、土、木都是自然物,而金在当时是指铜与锡,它的自然物是矿石,提炼成金属,还需要加工冶炼。欧州、印度古代的原素说都是一些自然物,我国以金作为五行的原素之一的这一特点,是我国古代先进技术在思想领域中的一个反映。 《洪范》从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构成的五行说出发,引申出“敬用五事”、“农用八政”、“协用五纪”及“?(治)用三德”等范畴,并指出:人们遵守了以上的范畴,则天降吉祥,人享五福;若违反了它,则天降凶灾,人受“六极”之祸。 这种类比式的引申,已将五行扩大到伦理道德、人事行政的领域,使五行脱离它的物质性而抽象化、伦理道德化。五行在《洪范》中,还不能算是一个独立的哲学命题,不是明显的哲学思想。但它认为,伦理道德的规范、人事行政的设施,都必需以自然五行为根据。在这里,就与传统的天命论存在明显的对立,既要承认有一个神的存在,同时又以五行之理及其规律作为最高的准则。实际上反映了中原自夏商以来,传统观念中天的权威的动摇,开始用五行之理来代替旧有的至高无上的天命论。 《洪范》中关于水有润下的性质,产生咸味,木有曲直的性质,产生酸味的叙述,表明了人们已体会到:人的不同感知和认识,都是与外界不同的物质接触中取得的;从而把客观现实的物质世界当作真实的存在。这是人们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开始形成起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坚实的思想基础。由于它包含着事物的存在和它的属性有其客观性这一合理因素,因而《洪范》中的五行说仍然包含着自发的唯物主义因素。 五行思想始终充满着矛盾,它既具有反映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容,又采取唯心主义有神论的语言和形式,既有科学的因素,又存在着神秘主义的因素;它既以反映论为认识的基础,又局限于经验主义的狭隘性和连类引申的任意性。由于它的双重性格,使其后五行说朝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陷入战国阴阳五行之言的神秘主义,另一方面与生活中的工技发展相结合,在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史及科技史上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洪范》篇虽然叙述于周初的箕子,但它的思想起源要早得多,传说在夏建立国家前的部落时,已有负责掌管五行的专职人员和金、木、水、火、土、谷六府的设施。 ① “洪范九畴”,传说起源于夏禹治水,天帝赐“洛书”,禹根据它的法则,发展而成《洪范》,依靠其规律治理了洪水,(《汉书?五行纪》)遂成为夏代传国的鸣宝。经过了四五百年传到了商代,在商代,《洪范》为元老贵臣所掌管,一直传到身为三公的箕子手中。 五行思想本质上是古代农业技术的反映。夏时,中原已有很发达的农业和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夏小正》一书流传到了现代。商代中原的农业、手工业更前进一步。这些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为唯物主义性质的五行思想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经有五行思想相关连的五方观念及四风名称的出现(《善斋所藏甲骨文字》)。在《尚书大传》中还记载说:当武王伐纣,进军到中原地区时,听到人们兴奋地唱道:“孜孜无怠!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尚书大传》)反映了当时中原人民把金木水火土五种原素,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说明了这种朴素的五行说长期在中原地区人民间普遍传流,家喻户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